35岁在国企是否能“躺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下从不同方面来分析:
从国企工作环境和制度的角度
工作稳定性方面
在国企,35岁时如果已经获得了正式编制,通常享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国企很少会轻易辞退员工,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重大违规行为的员工。所以从不用担心失业这个基本层面来说,有一定“躺平”的资本。
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国企,对于35岁左右的老员工,只要他们能够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即使在业务能力提升上没有太大的冲劲,企业也会基于社会责任和员工忠诚度等因素,维持雇佣关系。
晋升制度方面
许多国企的晋升体系是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包括工作年限、资历、人际关系等。到了35岁,如果之前没有在晋升竞争中脱颖而出,后续晋升的机会可能会相对有限。
例如,在大型国有金融企业中,高层管理职位往往需要在35岁左右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业绩、人脉资源并且有较高的学历背景才有机会竞争。如果35岁时在这些方面没有优势,可能就会面临晋升的“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在自己现有的岗位上维持现状,也就是一种“躺平”的表现。
工作强度和考核方面
国企工作强度相对部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能较低。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可能比较规律,没有太多加班要求。如果35岁的员工对职业发展没有太高的追求,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状态,按照企业既定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完成基本任务是比较容易的,这也为“躺平”提供了可能。
例如,国企的行政部门,日常工作主要是文件管理、会议组织等事务性工作,考核指标相对明确和稳定,只要达到基本的准确率和及时性要求,就不会面临太大的压力。
从个人发展和职场竞争力的角度
技能提升与职业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变革。35岁在国企如果选择“躺平”,可能会面临技能老化的风险。即使国企内部相对稳定,但如果企业进行改革、转型或者面临外部竞争压力需要优化人员结构时,缺乏竞争力的员工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例如,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很多国企都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如果35岁的员工一直满足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学习新的数字化技能,如数据分析、自动化办公软件等,当企业有新的项目或岗位调整时,就很难适应。
职业发展规划
35岁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中期,从长远来看,如果此时完全“躺平”,可能会影响到个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等。在国企内部,虽然可能不会面临短期的失业风险,但如果长期没有职业发展,可能会错过一些内部福利提升、培训机会以及退休后的优厚待遇等。
例如,一些国企对于高级技术职称或高级管理职位的员工在退休后有更好的养老保障和福利待遇。如果35岁就放弃努力,可能很难在后续获得这些有利的职位和相应的待遇。
外部市场机会
如果35岁在国企就想“躺平”,但之后又因为某些原因(如企业效益下滑、个人经济压力增加等)想要重新进入市场竞争,会发现难度较大。由于在国企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可能失去了对市场竞争的敏感度和快速适应能力,与一直在市场中拼搏的同龄人相比,竞争力会大打折扣。
例如,一个35岁在国企一直从事简单后勤工作的员工,如果突然想要进入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寻找工作机会,会发现自己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项目经验和快速学习能力。
35岁在国企是否能“躺平”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个人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家庭经济状况、企业环境以及外部市场的变化等。但从长远来看,保持一定的进取心和学习能力对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为有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