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军地鱼水深情,擦亮双拥金字招牌”体现了双拥工作(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重要意义和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下是关于这个主题的多方面阐述:
内涵与重要性
历史传承
军地鱼水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像淮海战役中,百万民众推着小推车为解放军运送物资,这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正是这种紧密的关系,使得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和平建设时期,军队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如抗洪、抗震救灾等,始终冲在最前线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方则全力支持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权益,这种双向的支持延续了历史上形成的军民鱼水情传统。
现实意义
国家安全方面: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双拥工作能促进军民团结一心。地方支持军队建设,能为军队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资源,确保军队战斗力不断提升,有效应对外部安全威胁。
社会稳定方面:军人的奉献和牺牲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通过双拥工作保障军人及其家属的权益,能在社会上树立起尊崇军人的良好风尚,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军队参与地方的维稳、扶贫等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具体实践举措
地方支持军队建设
政策保障: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拥军优属政策。例如,在军人子女入学方面,许多地方制定政策,确保军人子女优先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军人退役安置方面,提供多种就业培训和岗位推荐,帮助退役军人顺利融入社会。
资源支持:积极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比如,为驻军改善营区周边环境,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些地方还建立了拥军支前物资保障体系,确保部队在训练、执行任务时有充足的物资供应。
军队参与地方建设
应急救援:军队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地震救援中,军队迅速出动,开展生命搜救、伤员救治和物资运输等工作。如汶川地震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用双手在废墟中刨出无数生命,为抗震救灾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扶贫助困:军队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工作。许多部队与贫困地区建立帮扶对子,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例如,某部队帮助贫困山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使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擦亮双拥招牌的创新发展
文化宣传方面
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双拥典型事迹。通过制作双拥主题的影视作品、纪录片,如《战狼》系列电影在展现中国军人英勇形象的同时,也传播了军民团结、爱国拥军的价值观;开设双拥专题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双拥工作动态和感人故事,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双拥工作。
社会参与方面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双拥活动。一些志愿者组织定期到部队开展慰问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丰富军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社会组织也为退役军人提供心理咨询、就业创业辅导等服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双拥工作的良好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