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2025 赛季是 CBA 联赛成立的第三十个赛季,虽历经多年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职业化征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尚未完全成熟,仍在发展途中。具体表现如下:赛事竞争方面 外援政策调整有成效:2024 - 2025 赛季将外籍球员出场政策从 4 节 4 人次放宽为 4 节 7 人次,比赛节奏和激烈程度提升。常规赛近半数场次分差在 10 分以内,总决赛也打得更加胶着,如浙江广厦和北京首钢的总决赛打到第六场,争冠格局出现变化,打破了之前粤、辽双雄的垄断格局。 本土球员仍有亮点:尽管外援数据突出,但本土球员中也有孙铭徽、杨瀚森等成为常规赛抢断王、盖帽王,林葳在季后赛也有出色表现,胡金秋等是球队夺冠基石,说明本土球员有一定竞争力和潜力。赛事体系建设方面 新赛事有积极意义:本赛季推出的 CBA 俱乐部杯赛,填补了联赛窗口期空白,给本土年轻球员更多实战机会,还能扩大联赛根基和版图,未来有望在非主场城市举办并扩大规模。 体系衔接待完善:CBA 联赛初创时球员来源较单一,如今球员来源拓宽,需要 CBA 联赛、俱乐部杯赛、NBL 联赛、CBDL 发展联赛、大学联赛等更好地衔接、互动,为有潜质球员提供更畅通上升渠道。商业运营方面 营收有提升但面临压力:经过 30 个赛季发展,CBA 联赛营收能力有提升,近几个赛季给各俱乐部发放的参赛费稳定在 3000 万元左右。但咪咕与 CBA 公司的数字版权合同即将到期,数字版权收入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可能导致各俱乐部参赛费锐减。 俱乐部资金状况有差异:部分民营企业出资和运营的俱乐部投入明显减少,如广东、辽宁战绩不佳与之有关,深圳、龙狮通过转让核心球员缓解资金压力,反映出联赛造血能力和俱乐部财务健康管理存在短板,CBA 公司需提高商务开发收入,部分俱乐部和公司也需节省开支。联赛文化与影响力方面 与城市连接不足:CBA 联赛在赛事组织、俱乐部运营等方面与高度职业化联赛相比有差距,俱乐部与城市居民、篮球爱好者等缺乏紧密联系,在城市生活场景中的存在感、辨识度较低,若能改善,可使球迷群体更有黏度,联赛根基更稳固。 文化建设待加强:俱乐部应更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和体育多元价值彰显,构建健康综合评价体系,避免急功近利,减少赛风赛纪问题,营造良性竞争氛围,文化内涵挖掘是提升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一环。整体职业化水平方面 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决:尽管 CBA 联赛是国内较成功和具代表性的职业联赛之一,但在裁判水平、赛风赛纪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系统化解决,提升职业化水平仍任重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