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早期历史的考古发现,以百万年人类足迹、万年文化演进、五千年文明互动的脉络,揭示了岭南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路径。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何以岭南”: 一、百万年人类史:从直立人到现代人的连续演化旧石器时代早期(约80万-60万年前):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将广东人类活动史推至中更新世,出土的手斧、砍砸器与广西百色盆地遗存高度相似,展现岭南古人类适应亚热带环境的砾石石器传统,成为华南与东南亚早期文化关联的纽带。早期智人阶段(约13万年前):韶关马坝人化石(早期智人)、封开垌中岩牙齿化石,印证岭南是华南人类演化的关键区域。晚期智人(现代人)化石在英德青塘、封开黄岩洞等洞穴遗址的集中发现,构建了距今2.5万至1万年的连续文化序列,青塘遗址的蹲踞葬(1.35万年前)和最早陶器(1.7万年前),标志岭南进入旧新石器过渡的“史前革命”阶段。环境适应与扩散:南江流域130余处旧石器遗址形成的完整年代框架,显示岭南古人类对冰期波动的适应能力,青塘洞穴群的半定居聚落,更成为华南向东南亚人群扩散的策源地。 二、一万年文化史:海洋与山地的本土传统新石器早期(约1万-7000年前):粤东潮安陈桥、粤西遂溪鲤鱼墩贝丘遗址,以海量贝壳堆积和渔猎工具,展现滨海先民对水生资源的强化利用。珠江口咸头岭文化(7000-6000年前)的彩陶、白陶,与长江中游高庙文化渊源深厚,表明南岭南北的精神信仰互动已开启。生业模式的独特性:佛山高明古椰贝丘(6000-5000年前)出土的贝类、鱼类、陆生动物骨骸及植物遗存,印证岭南“广谱采集”经济,区别于岭北单一稻作传统。珠海宝镜湾的千余件网坠、石锚,揭示海洋捕捞与舟船技术的早熟,奠定岭南海洋文化基因。技术革新与输出:从化横岭遗址(5000年前)的高温印纹陶,标志岭南成为几何印纹陶发源地,其技术经环南岭地带北向传播至湘赣,与稍后的原始瓷共同构成百越文化纽带,打破“岭南单向接受中原影响”的传统认知。 三、五千年文明史:双向互动中的社会复杂化石峡文化与良渚关联:韶关石峡遗址(5000-4000年前)的二次葬墓出土玉琮、钺等礼器,与良渚文化用玉制度呼应,但玉器多为实用器改葬,显示社会分层尚未达良渚的集权程度。英德岩山寨(1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与稻作遗存(岭南最早测年稻作),揭示北江流域作为稻作南传至东南亚的关键节点。多元文明的融合:石峡、岩山寨的玉器含长江下游元素,陶器见长江中游影响,而几何印纹陶、原始瓷(粤东浮滨文化)的本土技术,反向影响岭北。至西周,博罗横岭山墓葬的青铜甬钟、鼎,标志岭南纳入中原礼制体系,同时保持印纹陶、原始瓷的技术优势。海洋通道的文明纽带:环珠江口沙丘遗址(如香港大湾、澳门黑沙)的海路交流证据,显示岭南早与长江下游、东南亚形成互动网络,为秦汉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埋下伏笔。 结语:岭南——中华文明的南方支点考古发现证明,岭南绝非“化外之地”: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迁徙走廊,到新石器时代的海洋文化先驱,再到文明起源阶段的双向互动枢纽,岭南始终以独特的地理与文化韧性,参与中华文明的构建。其百万年连续的人类活动、万年本土传统的延续、五千年与中原的共生共融,共同诠释了“何以岭南”——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南方根基,是海陆交汇的文明驿站,更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连通的历史原点。随着“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推进,这片土地将继续诉说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基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