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增设了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该制度规定“违反治安管理的记录应当予以封存,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者公开,但有关国家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违法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以下是对该制度的详细介绍:背景及原因:现实中,存在大量因轻微治安违法记录而影响当事人就业、升学的案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至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每年查处的治安案件在800万起上下,治安案件社会危害程度虽不高,但当事人却常因这些记录在就业、升学中遭遇“终身标签”式的歧视,这既有违法治基本原则,也容易带来社会割裂等问题。意义及作用: 体现法治精神:该制度彰显了“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法治精神,通过限制记录公开范围,为轻微违法者保留了回归正常生活的机会,让他们不至于因一次犯错被社会排斥,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秩序的负责。 符合比例原则:这一制度符合现代法治对“比例原则”的追求,法律的威慑力在于违法必究的确定性,对轻微违法者,通过精准的教育矫正实现行为规范,比用终身记录进行“过度惩戒”更合理,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注入了人文温度。 减少社会隐患:建立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不再让这类违法记录长期影响行为人行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权利,有助于减少社会歧视,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创造更好环境,还可以减少治安违法行为人再犯诱因,促进社会和谐。查询规范:有关国家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可以查询被封存的治安违法记录。查询主体及申请条件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只有国家机关为办案需要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才有权查询,申请查询的机构要提供相应证件材料,提供查询服务的机构要严格审核申请主体权限和申请事由,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查询。同时,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违法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和单位泄露。潜在风险及应对: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可能会对特定行业的安全屏障形成挑战,也可能削弱法律的警示作用。针对这些风险,可以对教育、医疗等特定行业,建立分级查询机制,允许用人单位依法查询从业者与岗位相关的治安违法记录,严格限定查询范围和用途。同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强化法律警示效能,通过社区普法、违法人员回访教育等,强调“违法有代价”,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增强制度威慑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