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元生物”)在科创板上市的历程中,经历了连续三年的财务考验与监管审核,最终于2025年7月18日获得证监会注册批复,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的首个成功案例。以下是其“闯关”过程的关键节点与核心信息: 一、连续三年财务表现:持续亏损与研发高投入1. 营收与利润:2022-2024年,禾元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1340万元、2426万元、2522万元,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规模仍较小。同期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达4.82亿元,扣非后亏损更为严重(累计-5.17亿元)。亏损主要源于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收入集中于药用辅料等低毛利业务,而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463%-825%。2. 资金压力: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1.60亿元,较2022年的3.88亿元大幅减少。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持续下降,分别从2.35、2.03降至1.02、0.69,显示短期偿债能力弱化。3. 研发投入:三年累计研发投入3.86亿元,重点用于重组人白蛋白(HY1001)及后续管线开发。HY1001的III期临床试验费用、生产基地建设等是主要支出方向。 二、核心产品突破: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获批禾元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研发的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通过基因编辑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实现“稻米造血”。经过20年研发,其核心产品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于2025年7月18日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重组人白蛋白药品,填补了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空白。该产品突破了传统血浆提取技术的局限,安全性和成本优势显著,预计投产后可年产1200万支,替代国内四分之一的进口需求。 三、科创板审核历程:两轮问询与第五套标准重启1. 审核时间线: - 2022年12月:IPO申请获受理。 - 2023年1月:首轮问询聚焦技术合规性、收入预测合理性等问题。 - 2023年8月:二轮问询要求进一步说明转基因水稻种植的监管合规性及市场空间测算依据。 - 2025年7月1日:通过上市委审议,成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 - 2025年7月18日:证监会同意注册,标志着上市流程完成。2. 第五套标准的应用:禾元生物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市值≥40亿元+技术优势+市场空间)上市。该标准自2023年暂停后,于2025年6月重启,禾元生物的成功过会体现了监管层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突破。3. 监管关注点: 技术合规性:药用工业用基因水稻的种植需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公司已完成备案并通过农业农村部审批。 收入预测缩水:首轮问询回复中,HY1001的五年收入预测为72.55亿元,二轮回复降至54.70亿元,缩水17.85亿元。公司解释为市场竞争加剧和渗透率假设调整,但未在招股书中详细说明。 四、募资用途与未来展望禾元生物本次拟募资24亿元(较原计划减少11亿元),主要用于:产业化基地建设:投资16.58亿元建设重组人白蛋白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投产,形成规模化产能。新药研发:6.42亿元用于HY1002、HY1003等后续管线开发,其中HY1002预计2027年获批。补充流动资金:1亿元用于缓解短期资金压力。公司预计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主要依赖HY1001的快速放量。若商业化不及预期,可能延长亏损周期并加剧资金链风险。 五、行业意义与政策导向禾元生物的上市标志着科创板对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进一步增强。其成功案例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企业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转基因技术、生物反应器等细分赛道的技术突破企业。监管层通过设置科创成长层、引入资深投资者等配套措施,旨在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中。综上,禾元生物“闯关”科创板的历程,既是其技术积累与商业化能力的考验,也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未来,其能否凭借HY1001的市场表现扭转财务困境,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