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与清退进程显著提速,政策层面通过“有力有序有效”三重标准推动系统性改革,旨在彻底剥离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下从政策背景、执行路径、转型进展、影响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自1998年“芜湖模式”推广以来,累计撬动数万亿资金支持基建发展,但也积累了隐性债务风险。截至2024年,全国融资平台数量超1万家,存量债务规模庞大。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政策重心转向市场化转型,202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平台出清,明确2027年6月底为全面完成转型的最后时限。 二、清退标准与执行路径# (一)退出条件与流程1. 隐性债务清零:平台需通过债务置换、专项债偿还等方式清除存量隐性债务。例如,2024年云南曲靖、甘肃张掖等地通过专项债置换完成部分平台隐债清零。2. 功能剥离与市场化转型:剥离政府融资职能,转向城市运营、产业投资等市场化业务。如随州产投集团通过整合水务数据资产、布局数字经济实现转型。3. 债权人同意:需征得三分之二金融债权人同意,逾期未反馈视为同意。2024年江苏、浙江等地已有129家城投公告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 (二)分类处置机制空壳类平台:仅承担融资任务且依赖财政偿还债务的平台,按法定程序撤销。2024年财政部通过置换政策减少平台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整合重组类平台:通过兼并重组归并同类业务,如陇南市将13家平台整合为市级国投集团,总资产超200亿元。市场化转型类平台:保留并转型为城市运营或产业投资主体,如随州产投集团投资智算中心、数字农业等新质生产力项目。 三、转型进展与数据验证# (一)清退成效显著数量压降:2024年四季度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数量减少4680家;截至2025年3月,约40%的平台通过市场退出或转型脱离融资平台序列。债务风险收敛: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末平台债务风险较2023年初大幅降低,宁夏、内蒙古等12个重点省份中已有两地计划退出高风险序列。# (二)融资结构优化城投债收缩:2025年7月城投债净融资-418亿元,连续5个月为负,信用分层加剧,资源向财政稳健区域集中。政府债券扩容:2025年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专项债、PPP等规范化融资工具成为主力。 四、影响与挑战# (一)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融资压力传导:信用资质较弱的平台融资渠道收窄,部分依赖非标融资的项目面临资金缺口。例如,2025年7月城投公司债终止审查规模环比激增100%。市场化能力考验:转型平台需从“背靠市长”转向“面向市场”,部分区域因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弱(如西北部分城投ROA不足1.3%),转型质量参差不齐。# (二)金融与财政协同风险非标腾挪受限:地方AMC新规切断非标融资通道,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接近尾声,平台需依赖市场化融资工具。隐性债务监管强化:供应链金融等新规明确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倒逼平台合规转型。 五、未来趋势与政策方向# (一)深化分类改革功能定位细化:明确商业类与公益类平台边界,商业类平台需完全市场化运作,公益类平台则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流程。资源注入机制:地方政府需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如特许经营权、数据资产),增强平台造血能力。例如,随州产投集团通过水务数据资产入表估值500万元。# (二)长效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监测:建立债务风险预警体系,防止“形式出清”和风险反弹。陇南市通过设立1.5亿元应急周转金、纳入考核等方式强化风险防控。区域差异化施策: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可探索“城投+产投”模式,而债务高风险地区需优先压降数量、化解存量。 六、典型案例与地方实践# (一)随州产投集团转型路径产业聚焦:投资数字农业、智算中心等新质生产力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构建“产业+基金”生态。数据资产化:整合水务数据形成脱敏数据集,在北交所挂牌交易,探索新型资产运营模式。# (二)陇南市整合升级经验架构重组:将13家平台整合为市级国投集团,县区平台作为控股/参股公司,实现“以市带县”协同发展。风险防控:设立国有资本投资基金,建立债务应急周转金,三年化解债务6.74亿元。 结语融资平台转型与清退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重塑政府投融资体系的关键战役。当前政策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未来需通过市场化改革、资源优化配置和长效监管机制,推动平台真正成为独立经营主体。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需平衡风险化解与经济发展,避免“一刀切”清退引发新的金融震荡,最终实现从“融资平台”向“城市运营商”的历史性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