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近期的股价波动和业绩表现确实面临较大压力,但“溃败”这一表述可能过于情绪化。结合最新财报数据和行业背景,其现状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一、核心财务指标:营收利润双降,但降幅收窄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0%;归母净利润248.7亿元,同比下降3.9%。这一“双降”趋势自2024年延续至今,但二季度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收窄(营收降幅从-13.1%收窄至-7.5%,净利润降幅从-5.6%收窄至-2.1%),显示经营边际改善。核心矛盾在于净息差持续收窄。上半年年化净息差1.80%,同比下降16个基点,环比一季度再降3个基点。这背后是银行业共同面临的利率下行周期:2025年央行多次降准降息,1年期LPR累计下调10个基点至3.45%,5年期LPR下调15个基点至4.20%,直接压缩银行存贷利差。平安银行以零售贷款为主(占比超50%),而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86个基点至5.04%,降幅显著高于企业贷款(-56个基点至3.14%),导致资产端收益下滑更为剧烈。 二、业务结构调整:零售“瘦身”与对公“补位”1. 零售业务收缩: 上半年个人贷款余额下降2.3%,信用卡应收账款锐减9.2%,消费性贷款收缩3.5%。零售金融业务收入占比从50.7%降至44.8%,利润贡献占比从7.0%骤降至4.0%。这反映出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尚未完全恢复,叠加市场利率下行,零售业务面临“量价双压”。2. 对公业务发力: 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7%,制造业、科技企业、绿色金融等领域贷款增速显著。对公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43.5%,成为利润主要来源。例如,基建、新能源等政策支持行业贷款新发放同比增长19.6%,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同比增长25.6%。3. 财富管理转型: 尽管资本市场波动导致基金代销收入下降,但代理个人保险收入同比增长46.1%,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2.8%。平安银行通过“AI+T+Offline”模式升级服务,个人存款日均余额增长5.6%,存款成本率下降37个基点至1.92%。 三、资产质量:分化格局下的隐忧与韧性1. 整体稳健但结构分化: 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关注贷款占比1.76%,下降0.17个百分点。但拆分来看,个人贷款不良率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27%,而企业贷款不良率上升0.13个百分点至0.83%,其中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升至2.21%,主要受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影响。2. 风险抵补能力边际减弱: 拨备覆盖率238.48%,较2024年末下降12.23个百分点;拨贷比2.51%,下降0.15个百分点。尽管仍高于监管红线,但风险缓冲垫变薄,需警惕房地产风险进一步传导。 四、资本与成本:逆势提升的资本充足率与降本增效1. 资本充足率逆势上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31%,一级资本充足率10.85%,资本充足率13.26%,较上年末分别提升0.19、0.16、0.15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风险资产扩张放缓(贷款增速仅1.0%),而非资本创造能力增强,反映出银行对风险资产投放的审慎态度。2. 成本管控成效显著: 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9.0%至192.06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16.0%至194.50亿元,成为利润降幅小于营收降幅的关键。这一“节流”策略短期内稳定了利润,但过度压缩成本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如科技投入同比下降20.07%至50.7亿元。 五、行业对比与市场情绪:分化中的挑战与机遇1. 同业表现分化: 2025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行股价涨幅超10%,而平安银行股价下跌约15%,跑输行业。这种分化源于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更高,受利率下行冲击更直接,而同业通过对公业务或财富管理实现差异化增长。2. 市场情绪与机构评级: 部分投资者认为平安银行“基本面反转尚需时间”,但机构普遍维持谨慎乐观。中信证券给予“增持”评级,目标价15元;国泰君安预测2025年净利润微增0.31%至446.45亿元。市场分歧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复苏节奏与对公业务可持续性上。 六、战略调整与未来挑战1. 战略重心转移: 2025年人事调整显示,零售业务负责人更换为更具对公经验的王军,同时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加大制造业、绿色金融等领域投入。这标志着平安银行在保持零售战略的同时,加速对公业务转型,形成“零售+对公”双轮驱动。2. 科技赋能与风险管控: 平安银行持续推进AI大模型应用,如知识数据Agent、RiskGPT等,覆盖200余个场景,提升风控效率和客户体验。但科技投入下降可能制约长期竞争力,需在降本与创新间寻找平衡。3. 宏观经济与政策变量: 若下半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如预计的降准降息),银行业净息差压力可能加剧;但若房地产市场企稳、居民消费回暖,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有望边际改善。此外,监管对银行利润分配的引导(如鼓励加大分红)可能影响其资本补充能力。 结语平安银行当前的困境是行业周期与自身业务结构共振的结果:利率下行挤压息差、零售疲软拖累增长、房地产风险扰动资产质量。但从积极面看,其对公业务增长、成本管控能力、资本充足率提升等表现仍具韧性,且战略调整(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已显成效。未来需关注两大信号:一是零售贷款需求能否随经济复苏回暖,二是对公业务能否持续贡献利润增量。若这两大引擎协同发力,平安银行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逐步走出低谷。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权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转型价值,理性评估风险收益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