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多维突破与全球博弈:解码德媒视角下的货币权力转移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近期刊文指出,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正在对美国金融霸权构成实质性挑战,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从跨境支付系统的全球布局到双边货币协议的密集签署,从国际贸易结算比例的悄然攀升到数字货币领域的先锋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正经历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的关键阶段。然而,外汇储备占比的波动与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层矛盾,也揭示了这一进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一、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人民币出海的"双轮驱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截至2025年9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已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处理业务金额达90.19万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23%。这一系统的直接参与者达170家,间接参与者突破1497家,其中欧洲地区参与者达260家,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均已深度接入。这种基础设施的全球化布局,为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制度层面的突破同样显著。2025年9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密集续签与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和匈牙利央行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54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欧35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额度,为欧元区企业与中国开展贸易投资提供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持。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南京一体化基地的建设中,就通过此类互换安排获得了人民币融资,有效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这种货币合作机制的扩展,正在逐步构建起人民币在欧洲的使用网络。数字化创新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能。正如《法兰克福汇报》所观察到的,中国在数字货币研发与应用上的领先地位,正在重塑传统货币流通体系。数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试点应用,已在东盟地区取得突破,其去中心化特性与实时清算功能,显著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跨境支付成本。德国西门子集团在与中国家电企业的零部件贸易中,已开始尝试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交易效率提升约40%。# 二、市场应用与结构变化:从贸易结算到储备资产的渗透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比例呈现加速上升态势。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球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8.7%,较2023年的4.4%实现翻倍增长。在能源和大宗商品领域,人民币的使用场景不断拓展,沙特阿美2025年发行的30亿美元人民币计价债券,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对华天然气出口结算中的人民币比例提升至45%,都反映出人民币在关键商品贸易中的突破。德国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显著提高。除化工行业外,德国汽车制造商也开始调整结算策略,宝马集团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售的车辆中,有12%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较2024年增长5个百分点。这种转变既源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提升,也与美元汇率波动风险相关。《世界报》援引汇丰银行数据指出,德国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后,平均汇兑成本降低1.8个百分点。然而,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仍面临挑战。IMF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占比为2.18%,较2022年的2.6%有所下降。这一现象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密切相关,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约4%,导致以美元计价的人民币储备规模被动收缩。但德国央行执行董事巴尔茨指出,这种短期波动不影响长期趋势,已有三家德国州立银行开始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组合,配置比例在1%-3%之间。# 三、全球格局与深层挑战:霸权转移中的矛盾与博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全球地缘经济格局演变深度交织。《法兰克福汇报》将人民币的崛起与美国政策失误相联系,认为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和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干预,动摇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使用,中老铁路项目中约30%的工程结算使用人民币,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扩建工程也采用人民币融资,这种项目绑定式的货币输出模式成效显著。但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三重结构性约束。首先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足,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占GDP比例约20%,远低于韩国33%的水平,限制了国际投资者的配置空间。其次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仍需深化,虽然2025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但在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汇率波动可能引发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最后是美国的战略遏制,美联储2025年的货币政策调整仍对全球资本流向具有主导作用,其加息周期曾导致2024年下半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也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造成阶段性压力。德国商界对人民币国际化持谨慎乐观态度。德国工业联合会2025年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调查报告》显示,62%的受访德国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增加人民币使用,但78%的企业担忧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这种矛盾心态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正如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米歇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