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权益投资领域动作频频,不仅大幅增加对硬科技领域的调研频次,还通过产品端扩容等方式积极布局权益市场,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同时也对市场各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权益投资占比提升将成大概率趋势。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权益投资加码与硬科技调研的核心表现调研频次与重点突出:截至2025年9月底,理财公司年内对A股上市公司的调研次数已超2100次,较往年显著增长。从板块分布看,创业板与科创板合计占比接近一半,分别调研422次和452次,重点聚焦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硬科技领域,中控技术、东芯股份、汇川技术等硬科技企业成为调研热点。例如,招银理财年内五次调研中控技术,重点关注其工业AI大模型的价值与落地情况。产品端发行规模增长:含权类理财产品(含权益类、混合类)发行数量大幅增加。截至9月24日,2025年权益类产品发行12只,远超2024年全年的2只;混合类产品发行202只,同样高于2024年的169只。多家万亿级理财公司如中银理财、交银理财等明确表示增持权益类资产,部分机构通过布局ETF等指数化产品切入权益市场。 二、权益投资加码的驱动因素政策导向明确支持:监管层持续出台政策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例如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使其在新股申购、定增中享受与公募基金同等待遇,降低了理财资金参与权益市场的门槛和成本。同时,国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硬科技领域成为政策重点扶持方向,引导理财资金流向相关板块。市场环境与收益需求倒逼: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收类产品收益持续承压,理财公司亟需通过权益资产增厚收益。2025年宏观经济稳步复苏,A股企业盈利预期改善,权益市场回暖趋势明显,为理财资金提供了布局窗口。此外,投资者对含权类产品的需求上升,指数化产品因风险分散、费率低、持仓透明等特点,契合了理财客户稳健投资的需求。机构自身转型需求: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对主动管理能力的要求提升。由于多数理财公司在主动权益投资领域尚处成长阶段,短期内难以与公募基金正面竞争,因此选择以指数化投资等被动策略切入市场,逐步积累投研经验,推动自身从传统固收为主的机构向综合资管机构转型。 三、对市场各方的影响资本市场:理财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配置可为市场注入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活跃度与稳定性,同时支持硬科技等优质企业融资,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例如,浦银理财调研的公司中,44只股票在调研后实现上涨,部分个股涨幅翻倍,反映出理财资金对优质标的的挖掘能力。理财公司:通过调研与产品布局,理财公司能提升主动管理与投研水平,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但目前仍面临挑战,如投研体系不成熟、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需在投资者教育、投后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投资者:可通过含权类产品分享经济增长与企业成长红利,但需注意权益市场波动风险。不同赛道个股表现分化,如迈威生物-U调研后股价上涨超158%,而中农立华则下跌3.3%,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产品。 四、未来趋势展望权益配置比例有望持续提升:尽管目前银行理财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仍较低,但在政策支持、收益驱动下,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打新、定增等策略或成为短期提升权益占比的重要手段。投研能力成核心竞争力:理财公司将持续深化对硬科技等领域的调研,逐步建立成熟的权益投研体系,部分机构可能向量化投资、增强型策略升级,以应对与公募基金的竞争。产品创新与投资者教育并行:未来或涌现更多复合型含权产品,如“固收+科技主题”产品等。同时,机构需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客户对权益类产品的接受度,平衡风险与收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