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通过旗下QFII主体完成新一轮增持,合计持股比例由此前的16.14%提升至17.02%。这一动作既是对股权稀释的技术性修正,也折射出中外股东对该行长期价值的认可,同时凸显了南京银行股权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多重逻辑。 增持核心细节与背景本次增持主体为法国巴黎银行(QFII),于9月22日至26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1.08亿股,增持比例0.87%,动用资金约12.16亿元(按增持区间股价均值计算)。从时间线看,此次增持与南京银行7月提前赎回“南银转债”直接相关——可转债转股导致总股本增至123.64亿股,主要股东持股比例普遍被稀释,其中法国巴黎银行及QFII的合计持股比例从16.38%降至16.14%。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外资股东首次出手,2024年3月至11月期间,法国巴黎银行曾通过QFII增持1.79亿股,当时合计持股比例从17.04%提升至18.04%。从增持主体背景看,法国巴黎银行与南京银行的合作已持续20年,此次增持恰逢双方签署新的战略合作备忘录,且距离20%的外资持股上限仍有3个百分点空间,市场推测其后续可能继续增持。除外资股东外,南京银行年内已迎来多轮国资股东增持:紫金集团旗下紫金信托7月至9月增持5678万股,合计持股比例升至13.02%;南京高科通过两轮增持将持股比例提升至9.99%,逼近10%的监管披露临界点;江苏交控则通过内部股权划转,直接持股比例增至14.01%。 股权结构变化与治理影响此次增持后,南京银行前四大股东持股格局呈现“国资主导、外资制衡”的特征。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17.02%)与第二大股东江苏交控(14.01%)持股差距缩小至3个百分点内,第三、四大股东紫金集团(13.02%)、南京高科(9.99%)均为南京市属国资主体,前四大股东合计持股超54%,且均承诺短期内不减持。这种分散且稳定的股权结构,既避免了单一股东控制可能引发的治理风险,又通过国资股东的协同效应保障了公司战略的连续性。从治理层面看,股权变动带来多重积极影响。一方面,江苏交控将子公司股权集中至母公司,紫金集团、南京高科通过增持强化话语权,有助于提升股东在风险管理、战略决策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外资股东的持续增持为南京银行带来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在财富管理、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有望深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主要股东持股比例提升,但南京银行仍维持“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符合城商行市场化治理的趋势。 市场信号与行业意义在银行业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行业背景下,南京银行股东密集增持具有多重信号意义。从估值角度看,增持区间内南京银行股价从10.46元/股反弹至11.26元/股,股东“逆向买入”行为被市场解读为对其估值低估的修正。截至9月29日,南京银行股价报11.26元/股,对应市净率约0.95倍,低于A股银行板块平均水平,增持行为有助于修复市场对城商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从行业视角看,南京银行的增持潮与政策导向形成呼应。2024年10月央行推出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支持上市公司股东合规增持。尽管南京银行股东此次增持均使用自有资金,未直接动用再贷款工具,但政策层面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支持,为银行股股东增持提供了良好环境。业内分析认为,在银行业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背景下,优质城商行的股东增持可能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更多机构关注区域银行的长期投资价值。 未来展望与潜在风险短期来看,股东增持传递的积极信号有望稳定股价预期,尤其是法国巴黎银行的持续加仓可能吸引外资配置资金跟进。中长期则需关注两大核心变量:一是中外股东在战略转型中的协同效应,例如法国巴黎银行能否助力南京银行在绿色金融、跨境业务上实现突破;二是国资股东的资源注入能力,江苏交控、紫金集团等可能通过项目合作提升南京银行在长三角基建、产业金融领域的竞争力。潜在风险方面,需警惕两方面挑战:其一,若后续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可能影响南京银行的分红能力,进而降低股权对长期投资者的吸引力;其二,前四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若未来出现股东诉求分歧,可能影响公司决策效率。不过从当前披露信息看,各股东在支持南京银行区域扩张、风险管控等核心战略上保持一致,短期分歧风险较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