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我国制造业PMI较8月上升0.4个百分点至49.8%,尽管仍处于50%的荣枯线以下,但连续两个月回升的态势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正逐步修复。这一变化既受季节性因素驱动,也得益于政策发力与市场信心回暖,同时行业分化与需求短板仍需关注。 核心数据与结构特征从分项指数和企业结构看,本次PMI回升呈现“生产强、需求弱”“重点行业领跑、小微企业改善”的特点:分项指数分化明显:生产端表现突出,生产指数环比大幅上升1.1个百分点至51.9%,创近6个月新高,带动采购量指数升至51.6%,反映企业生产扩张意愿增强。需求端虽有改善但仍处收缩区间,新订单指数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至49.7%,尚未突破临界点,显示市场需求恢复节奏慢于生产。价格指数则双双回落,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下降0.1和0.9个百分点,主要受消费需求不振与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不过基数效应预计将使9月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3%左右。企业规模差异显著:大型企业持续领跑,PMI升至51.0%,连续处于扩张区间;小型企业景气度改善最为明显,PMI环比上升1.6个百分点至48.2%,但仍低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微降0.1个百分点至48.8%,景气水平基本平稳。重点行业表现亮眼: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达到51.9%、51.6%和50.6%,均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其中装备制造业受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与机电设备出口增长拉动,PMI环比上升1.4个百分点;消费品行业则受益于第三批以旧换新国补资金投放,需求端有所回暖。高耗能行业则持续低迷,PMI降至47.5%,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回升动力与支撑因素本次PMI回升是季节性因素、政策效应与外部环境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季节性与天气因素:9月天气扰动消退,叠加传统生产旺季效应,推动生产端加快复苏。历史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有7年9月制造业PMI环比上升,平均升幅约0.3个百分点,今年回升幅度略高于历史均值。此外,阅兵结束后前期检修企业复产,也为生产端增长提供了助力。政策发力与需求刺激:消费端政策落地见效,消费贷贴息与以旧换新国补资金投放改善了耐用消费品需求;出口韧性较强,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成果提振了市场信心,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至54.1%,农副食品加工、汽车等行业预期指数均处于57.0%以上高位。外部环境边际改善:出口订单回暖为制造业需求提供支撑,9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上升,机电设备等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叠加中美经贸谈判进展带来的市场信心提振,共同推动PMI回升。 现存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景气度持续改善,但制造业仍面临多重压力,政策加力的必要性显著上升:当前核心短板:一是需求端恢复乏力,新订单指数尚未突破临界点,消费需求与房地产投资下滑仍拖累工业品价格;二是行业分化加剧,高耗能行业与部分传统制造业(如木材加工、石油加工)产需双弱,PMI分项指数均低于临界点;三是小微企业仍处收缩区间,经营压力尚未完全缓解。政策与市场预期:机构普遍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政策“适时加力”的可能性提升。后续需重点关注两个关键窗口:一是国庆假期消费数据与10月四中全会政策信号;二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预计央行可能重启购买国债,四季度大概率降息,财政则可能提前下发明年专项债与化债额度。外部环境方面,10月底韩国APEC峰会期间的中美经贸谈判进展将影响出口预期。短期走势预判:随着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推进、设备更新政策持续落地,叠加出口韧性与消费刺激政策见效,制造业PMI有望继续回升。但需警惕美国高关税政策对出口的潜在冲击,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对上下游行业的拖累,后续景气度修复节奏仍需观察需求端改善力度与政策落地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