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互换通”运行机制的持续优化,是我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从2024年至今,优化措施已形成“产品扩容-机制升级-效率提升”的完整体系,显著提升了跨境利率风险管理效率,吸引境外资金持续配置人民币资产。以下从核心优化内容、市场影响及战略意义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优化措施:多维度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互换通”的优化围绕产品供给、交易机制、市场容量三大维度展开,形成覆盖全周期的服务升级:1. 产品体系扩容:从期限、标的、合约类型三方面填补市场空白。一是延长合约期限至30年,为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供超长期限利率对冲工具,2025年6月30日上线首日即有25家机构完成56笔交易,名义本金达15.3亿元;二是新增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1Y)为参考利率,满足企业贷款利率风险对冲需求,东方证券、渣打银行等机构在上线首日即达成多笔交易;三是推出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IMM)合约,支付周期与国际主流品种接轨,2024年5月上线首日成交54.83亿元。2. 交易机制升级:创新推出合约压缩服务及历史起息合约,允许机构对相反方向的合约进行净额轧差,降低资本占用成本。例如2024年优化措施上线初期,4家机构通过该服务压缩名义本金55亿元,结算效率提升约40%。同时,外汇交易中心与上海清算所延长交易及清算费减免政策,进一步降低机构参与成本。3. 市场容量提升:2025年9月推出的最新措施明确两大突破:一是建立报价商动态调整机制并扩充队伍,增强市场做市能力;二是将每日净限额从原有水平提高至450亿元(2025年10月13日起实施),为境外资金流入提供更大空间。 二、市场影响:流动性与配置需求双向提升优化措施已显现显著的市场撬动效应,从交易数据到投资者结构均发生积极变化:1. 交易活跃度持续攀升:互换通日均成交额从上线初期的30亿元增长至243亿元,带动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日均成交额从859亿元增至1211亿元。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成交名义本金达8.15万亿元,参与境外机构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金融机构。2. 境外资金配置意愿增强:衍生品工具的完善直接推动人民币债券市场吸引力提升。截至2025年5月,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达4.35万亿元,较2023年“互换通”上线时增加1.16万亿元。30年期互换合约的推出,进一步解决了境外长期资金的久期匹配难题,预计将吸引更多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配置超长期人民币债券。3. 价格发现功能显著改善:LPR 1Y合约与30年期合约的加入,使人民币利率互换曲线覆盖“短-中-长”全期限,提升了基准利率的代表性。例如超长期合约上线后,银行间市场3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幅度收窄约15%,市场对长期利率的预期更趋稳定。 三、战略意义: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1. 完善跨境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境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核心渠道,“互换通”的优化使境外机构可通过单一平台对冲从短期流动性工具到超长期债券的全品类资产风险,降低汇率与利率交叉风险。截至2025年4月,已有79家境外机构通过该渠道完成1.2万笔交易,名义本金6.5万亿元。2.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通过与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的协同,“互换通”形成“内地交易-香港清算”的跨境合作模式。2024年推出的IMM合约等措施,使香港成为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衍生品市场的枢纽,进一步强化其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功能。3. 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后续随着报价商队伍扩容与限额提升,“互换通”有望进一步衔接境外电子交易平台,吸引更多新兴市场投资者参与。兴业银行等机构已通过跨境联动完成首批超长期交易,显示境内外市场协同效应正在加速形成。展望未来,“互换通”机制或将在外汇风险对冲、跨境结算效率等领域进一步突破。例如引入外汇互换品种、对接国际中央对手方清算系统等,持续为人民币国际化构建更完善的制度基础设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