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3387亿美元,较8月末增加165亿美元,环比升幅0.5%。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稳健增长态势,更反映出内外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析: 一、数据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从短期市场因素看,9月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储备规模形成直接支撑。受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美国就业数据疲软等影响,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升温,金融资产价格普遍上涨。其中,日经指数当月上涨5.4%,欧洲斯托克指数上涨1.2%,美债收益率下行推动债券价格上扬,我国外汇储备中持有的海外股债资产估值随之提升。汇率方面,美元指数9月小幅震荡收平于97.8,虽未像8月那样大幅下跌(8月美元指数跌2.2%),但非美货币资产折算成美元后的估值波动相对平稳,与资产价格上涨形成协同效应。从长期基本面看,我国经济的韧性为储备稳定提供了根本保障。当前我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对外贸易区域布局持续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深化与出口结构升级共同支撑国际收支平衡。同时,金融市场开放进程加快,人民币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价值凸显,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证券的趋势仍在延续,为跨境资金流动注入稳定性。 二、储备结构优化的新动向值得关注的是,外汇储备增长与黄金储备调整形成“动态平衡”。截至9月末,我国黄金储备达7406万盎司,虽实现连续10个月增持,但9月增持规模仅4万盎司,低于此前数月6 - 7万盎司的水平。这种调整体现了央行在储备管理中的精细化操作——既通过增持黄金优化储备结构、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又通过控制增持节奏平衡成本,避免在金价高位(9月金价累计涨幅超10%)过度增加持有成本。目前我国黄金储备占官方国际储备资产的比重为7.7%,仍低于15%的全球平均水平,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三、数据的历史定位与国际参照从历史维度看,33387亿美元的规模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连续两个月站上3.3万亿美元关口,创下2015年12月以来的新高,且已连续21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稳定性显著增强。纵向对比,2025年上半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1150.65亿美元,4月单月增幅曾达410亿美元,显示增长基础坚实。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居全球首位,且结构优势持续凸显。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外汇储备不仅规模充裕,还通过资产多元化(如增加黄金、非美货币资产占比)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抗风险能力更强。按国际通用标准测算,当前3.3万亿美元的规模处于“适度充裕”水平,既能满足进口支付、外债偿还等短期需求,又能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缓冲。 四、对经济运行的多维影响这一储备规模将在多个层面发挥“稳定器”作用。在汇率管理方面,充足的储备为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提供了充足工具,可有效遏制投机性波动,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在国际支付领域,储备规模足以覆盖近14个月的进口额,远超3个月的国际安全标准,保障能源、矿产等战略物资进口的连续性;在政策空间上,外汇储备的稳定减少了外部因素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干扰,央行可更专注于实现稳增长、稳物价等内部目标。展望未来,随着中美贸易谈判推进、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延续,外汇储备规模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但需关注美联储后续降息节奏、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变量,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这些因素可能通过跨境资金流动、资产价格波动等渠道影响储备规模的短期变化。总体而言,3.3万亿美元的储备“压舱石”,将为我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