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或延续牛市,居民储蓄转移带来机遇
银行账户里沉睡的存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苏醒,寻找新的归宿。
今年7月,中国住户存款减少1.11万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则增加2.14万亿元,创下自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这一减一增之间,勾勒出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发生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显现,中国居民储蓄正大规模“搬家”,通过理财、基金、股票等渠道涌入资本市场。
有券商测算显示,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
01 资金动向:存款搬家进行时
居民存款“搬家”并非新鲜现象,但本轮搬家的规模和速度引人注目。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非银存款增加4.69万亿元,仅7月份单月就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这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阶段性调整。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随着股市回暖,当前A股累计12个月平均回报达到20%左右,历史上出现类似情形为2009年、2014年底、2019年底,通常出现持续一年以上的存款搬家和股市上涨行情。”
国信证券通过梳理数据发现,2005年以来我国已出现过五次明显的居民存款搬家,分别是2006-2007年、2009年、2012-2015年、2021年,以及当前的2024-2025年。
低利率是推动存款搬家的重要因素,但资本市场表现才是核心驱动力。
02 驱动力量:多重因素共振
居民储蓄迁徙的背后,是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是不可忽视的背景。自2022年以来,国内存款利率经过多轮调降,活期存款利率已降至0.2%-0.3%,部分定期存款利率也跌破2%。
在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对存款的“收益焦虑”加剧,寻求更高收益资产的动力增强。
资本市场回暖形成赚钱效应。截至2025年8月,上证综合指数较2024年低点上涨25%,赚钱效应初步显现。
这与历轮存款搬家前资本市场先启动的规律高度吻合,当股市形成明确的上涨趋势,居民存款搬家的意愿会被显著激活。
房地产市场下行加速了资产配置转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的估计,房地产占中国居民财富的比例高达60%。
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月度二手房价格指数自2023年年中以来均出现下降,房地产作为传统财富蓄水池的功能减弱。
03 迁徙路径:从稳定到权益的渐进过程
居民存款从银行体系流出后,并不会直接全部涌入股市,而是呈现“先稳后权”的特征。
初期,资金主要流向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保险产品等低波动、收益相对稳定的资产。
这与居民的风险偏好有关,在市场趋势尚未完全明朗时,多数居民会选择风险较低的资产“过渡”。
随着资本市场回暖趋势巩固,存款搬家资金流向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将逐步提升。
2024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后,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在2024年底录得明显增长,保险公司一季度投向股票的资金同比高增。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资金“间接入市”可能是更主要的方式。
5万亿元以上的流出资金不太可能集中进入权益市场,而更可能通过“固收+”类型的资管产品过渡承接。
04 资金规模:可观增量资金后备军
对于本轮存款搬家可能释放的资金规模,券商基于不同测算维度给出了乐观预测。
中金公司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从“超额储蓄”和“存款到期再配置”两个视角进行了测算。
一方面,2018年以后,国内居民部门积累的超额储蓄已超过30万亿元,其中2022年以后形成的5万亿元超额储蓄,因形成时间较短、居民配置意愿更灵活,更可能在短期内转化为投资资金。
另一方面,从存款到期角度看,2025年预计有9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设其中5%-10%的资金会寻求更高收益,那么流出规模可能达到4.5万亿-9万亿元。
瑞银证券则估算,中国居民自2020年以来累计的超额储蓄约7.2万亿元,为A股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潜在资金来源。
无论从哪个维度看,都意味着资本市场将迎来可观的增量资金“后备军”。
05 市场影响:资金入市如何影响牛市进程
存款搬家与A股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资金流入推高股市”。
历史数据显示,股市先形成赚钱效应,存款搬家随后而至。
2009年,上证综合指数在存款搬家明显启动前已上涨103.4%;2014-2015年,股市更是在资金大规模流入前录得159.5%的涨幅。
这意味着,存款搬家往往是股市上涨后的结果,而非驱动行情启动的原因。
居民存款搬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2009年5月居民存款当月同比转负(显示资金流出),距离2008年11月股市低点间隔7个月;2014年4月居民存款当月同比转负,距离2014年1月股市低点间隔4个月。
这种滞后性源于居民对市场趋势的确认需要时间,当赚钱效应持续显现,居民才会逐步将存款转入股市。
存款入场后会进一步放大赚钱效应。历史数据显示,居民存款加速搬家入场后,往往会助推股市迎来新一轮上涨。
2009年居民存款搬家加速后,上证综合指数进一步上涨8.1%;2014-2015年存款大规模流入后,指数更是上涨48.3%。
这种“正反馈”机制,是牛市中期的典型特征。
06 投资策略:把握储蓄迁徙中的机遇
对于投资者而言,居民储蓄迁徙带来多方面投资机会。
风格配置上,瑞银建议关注“成长”风格,得益于市场情绪改善及中期前景向好,“成长”风格表现将优于“价值”风格。
不过,由于成交量大幅跃升的可能性较低,尽管小盘股在2025年上半年显著跑赢市场,但其超额收益或难以进一步扩大。
行业偏好方面,瑞银更看好对流动性敏感且贝塔值较高的行业,包括电子/半导体、计算机、通信、传媒及非银行金融。
对于“反内卷”主题,可以选择性布局太阳能、化工及锂电相关板块,这类板块竞争格局改善,具备结构性机会。
行业龙头股有望获得溢价。在30个一级行业中,有22个行业的龙头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今年以来的表现优于各自行业指数。
电子、传媒、建材行业的龙头股表现比行业指数高出60个百分点以上。
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知名基金经理谢治宇表示,目前主要关注市场上的两股力量:
一是科技类资产,当前处于科技创新的重要周期,AI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改变能带来可观的向上期权;二是红利类资产,能够长期给投资人提供稳定分红回报并且分红回报率有一定吸引力的公司。
07 风险提示:盛宴下的隐忧
居民储蓄入市进程可能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资本市场表现是存款流向的关键因素,若股市出现大幅回调,存款搬家的节奏可能放缓甚至逆转。
居民存款加速搬家往往对应牛市中后期。2009年居民存款搬家加速于7月,股市高点在8月出现,间隔仅1个月;
2014年存款搬家加速于12月,股市高点则在2015年6月出现,间隔4个月。
这意味着,当存款搬家规模显著扩大时,需警惕行情进入尾声的风险。
田利辉提醒,散户入场迹象初现,但非主导力量。量化资金、高频交易贡献了印花税主体部分,而散户单笔的成本压力仍存,且要注意散户交易集中于热门赛道,存在“追涨杀跌”风险。
后续需观察企业盈利能否持续改善,避免“资金空转”透支未来行情。
从全球视野看,居民资产配置结构演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谢治宇预计,未来A股和港股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国际化力量,并且能够承载和吸引的资金体量一定会较现在大很多。
随着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变,A股市场有望迎来数十万亿元级的长期资金流入。
那些能够提供稳定回报、具有成长性的行业龙头公司,将成为居民储蓄迁徙的主要受益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