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格局落定,京沪分工明确
北京新成立的运营管理中心与上海的国际运营中心,共同构建起数字人民币内外协同的新架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正式在北京成立。该中心将负责数字人民币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促进数字人民币发展,助力首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已于9月24日在上海正式运营。至此,数字人民币在京沪两地的“双中心”运营架构全面落地,标志着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发展进入新阶段。
01 “双中心”定位与职能
北京的运营管理中心与上海的国际运营中心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建和管理,但两者在定位和功能上各有侧重。
北京的运营管理中心将负责建设运行央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等核心基础设施,协调各类市场机构共建开放、包容、安全、高效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该中心将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服务货币和支付体系创新与金融强国战略。
而上海的国际运营中心则专注于跨境和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推进与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
业内专家认为,运营管理中心与国际运营中心职能互补,构建了层次分明、内外协同的数字人民币组织架构。
02 京沪双城优势布局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落子北京和上海,充分考量了两地在金融体系与数字经济中的优势。
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监管资源,具备政策协调与资源整合的天然优势。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累计交易5.4亿笔,交易金额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数字人民币的商户近200万家。
上海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在跨境金融、国际贸易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国际运营中心落户上海,有助于发挥其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作用,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应用。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郭大治表示,这一布局不仅将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向纵深发展,也为两地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提升金融能级注入强劲动力。
03 生态体系建设成果
历经理论研究、封闭测试和开放试点的十年历程,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逐步构建,创新应用和场景建设持续深化。
截至2025年9月末,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达14.2万亿元,累计处理交易33.2亿笔,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开立个人钱包2.25亿个。
数字人民币已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了覆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北京已构建起国内领先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2022年,数字人民币在北京冬奥会亮相,成为红线内主要支付方式。
此后,北京市启动全域试点,围绕“全场景”目标推进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在政务服务、企业应用、民生消费、跨境支付等领域落地一批标志性场景。
04 未来发展与规划
潘功胜在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将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优化数字人民币在货币层次之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
央行副行长陆磊在国际运营中心业务平台推介会上曾提到,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为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提供坚实助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认为,双中心设立后,北京可拓展新能源电费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垂直领域;
在功能上,可强化智能合约与跨境支付能力,降低中小企业汇兑成本;生态上,可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联动。
同时,数字人民币为跨境支付体系提供了开放、包容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形成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为范本的多边合作模式、以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和区块链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双边系统。
随着“双中心”架构的确立,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路径愈加清晰。
北京的运营管理中心将聚焦夯实国内核心基础设施和生态根基,而上海的国际运营中心则侧重对外联通,拓展跨境合作和应用。
这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将为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推动中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