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增速跑输对公 民生兴业个贷增速为负!
多家曾经高举零售大旗的股份行,如今正面临个贷增长乏力甚至萎缩的尴尬局面。
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一季报显示,个人贷款业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统计,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五家股份行一季度的个人贷款同比增速均低于同期全行贷款增速,贷款整体的增长主要是靠对公拉动。
更令人关注的是,平安、兴业、民生三家股份行的个贷余额甚至不增反降。这一现象在曾经高举零售转型大旗的银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01 零售失速
在一季报详述个贷科目的上市股份行中,一个集体特征浮出水面——个人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低于同期全行贷款增速。
这意味着这些银行的个贷“投不动了”,贷款整体的增长主要是靠对公业务拉动。
具体来看,招商银行一季度零售贷款仅为0.38%的增幅,与全行贷款3.44%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中信银行个贷增速也仅为0.52%,远低于全行2.55%的贷款增速。
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则出现个贷负增长,降幅分别为2.2%、1.31%和0.21%。
02 拖累项溯源
在有限的个贷结构数据中,表现疲弱的消费贷和信用卡业务成了相关银行个贷不及全行贷款表现的主要拖累项。
拆解招行和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结构,可见招行消费信贷业务由去年末的1.343万亿下降至1.337万亿;
平安银行消费性贷款余额4593.1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2%。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减少了约1959亿元。
相较2024年3月末,近一年间短期消费贷款减少了约895亿元。居民似乎仍在卸消费贷杠杆的进程中。
信用卡业务也尚未大规模回暖。招行信用卡贷款余额由上年末的9477.09亿元下降至9166.09亿元;
中信信用卡贷款余额下降5.21%;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下降7.9%。
03 兴业样本
兴业银行的个案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在该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透露,截至9月末,兴业银行个人贷款比年初减少496亿元。
“个人贷款较年初减少,主要受经济形势变化、市场需求影响,同时在银行业零贷不良率抬升的情况下,行内主动优化业务策略,适度弱化规模增长,保证发展质量。”林舒解释道。
值得注意的是,9月1日正式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兴业银行个贷投放已产生一定促进效应:
9月份,该行个人消费贷款新增投放117.90亿元,环比上月增长5.07%。
林舒表示,下阶段该行将继续做好政策宣贯等配套服务,落实财政贴息政策,力争个人贷款在管控好风险的前提下,四季度表现有所改善。
04 资产质量隐忧
零售资产质量,尤其是零贷领域的风险,也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
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从规模上看,新发生不良资产规模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
从不良生成率上看,不良资产生成率低于去年同期,风险进一步收敛。
赖富荣进一步分析,分领域来看,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三大领域从风险高发转向收敛。
其中,对公房地产新发生不良较上年同期减少5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无新发生不良,信用卡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10.58%。
他坦言:“零贷领域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部分客户收入下降影响,资产质量依然承压,但整体资产质量仍保持在同业较优水平。”
预计全年新发生不良较上年有所下降,不良贷款率、关注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将保持相对平稳、合理可控。
05 结构优化
在个贷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银行业正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公贷款投放,并聚焦“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
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介绍,截至9月末,兴业银行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2533亿元。
其中,对公贷款比年初增加259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87%。
民生银行也在其前三季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强调,该行深入贯彻国家战略部署,发力“五篇大文章”重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民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3385.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7.72亿元,增幅13.69%。
同时,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630.14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45.55万户。
在数字金融方面,民生银行持续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治理体系。
消费贷与信用卡业务,这两驾曾经驱动零售银行高速增长的马车,如今却成了拖累个贷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三季度消费贷贴息政策的推出,9月份部分银行消费贷已有回暖迹象。
但业界普遍认为,居民部门去杠杆进程尚未结束,零售信贷的真正复苏仍需时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