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贷款票据等违规,5家银行领2.15亿元罚单
金融监管总局一次性公布多张千万级罚单,五大商业银行因业务管理不审慎共被罚没2.15亿元,揭示了银行业在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方面的深层隐患。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0月31日公布了一批行政处罚信息,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五家银行因各类业务管理不审慎问题,合计被罚款2.1525亿元,多名相关责任人员同时被处以警告或罚款。
这些罚单揭示了银行业在贷款管理、票据业务、同业业务、互联网贷款等领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反映出部分银行在合规经营和风险管控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01 五家银行领罚
金融监管总局此次开出的罚单覆盖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处罚金额巨大,涉及业务范围广泛。
中国银行因公司治理、贷款、同业、票据、资产质量、不良资产处置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处以9790万元罚款,是此次罚款金额最高的银行。
五位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合计30万元。
民生银行因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以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问题,被处以5865万元罚款。
六位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合计36万元。
农业银行则因相关产品销售、服务收费不合规,信贷资金流向管理不审慎等问题,被处以2720万元罚款。
一位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
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均因互联网贷款、代销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而被罚。
平安银行被罚款1880万元,两位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合计10万元,一位相关责任人员被予以警告。
浦发银行被罚款1270万元,一位相关责任人员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
02 业务违规详情
从处罚情况看,贷款管理不审慎是多家银行存在的共性问题。
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均因此受罚,反映出银行业在信贷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票据业务违规同样是大额罚单的重点领域。
民生银行因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被重罚。
同业业务和资产质量处置也是监管关注的重点。
中国银行因同业业务管理不审慎、不良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被处以高额罚款。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已成为新的违规高发区。
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均因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而被处以千万元以上罚款。
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也是此次处罚的事由之一。
民生银行就因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问题被纳入处罚范围。
03 监管态势升级
此次五家银行同时收到千万级罚单,金融监管态势明显升级。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9月底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将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果断出手,形成震慑,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从处罚金额看,此次五家银行合计罚款超过2.15亿元,单家银行罚款最高近亿元,处罚力度明显加大。
监管不仅对机构开出巨额罚单,还坚持“双罚制”原则,既罚机构又罚责任人。
五家银行的多位相关责任人员被处以警告或罚款,体现了监管对违规行为责任到人的追责力度。
04 银行回应与整改
面对监管处罚,中国银行对媒体回应称,此次处罚是基于2023年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
中国银行表示高度重视、立行立改,深刻剖析原因,坚持举一反三,扎实推进整改,严肃追责问责,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处罚原因更加细化,反映出监管标准和执法透明度不断提高。
从“整顿式监管”迈向“制度化常态监管”,既严惩典型违规行为,也在倒逼银行提升内控深度和合规经营意识。
监管通过典型案例震慑市场,不仅杜绝踩红线的侥幸心理,更引导银行回归金融本源、重构治理责任链条。
监管罚单不再是简单的“以罚代管”,而是通过典型案例震慑市场,杜绝踩红线的侥幸心理。
从银行机构的回应看,多家银行已表示将立行立改,扎实推进整改。
合规经营不再是口号,而是银行业稳健发展的生命线。
监管的“牙齿”越来越锋利,银行机构需将合规意识融入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规避监管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