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国际学员赴广西“取经”,共话药用资源保护与发展
广西药用植物园内,来自老挝的学员在药物竹罐疗法体验区好奇地询问操作原理,这是他们15天培训中的一站。
“广西依托‘一湾相挽十一国’的独特区位优势,不断深化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庞清在近期举办的“面向东盟药用资源保护利用与传统医药发展国际培训班” 结业仪式上表示。
这场为期15天的培训汇聚了来自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20余名传统医药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他们通过理论授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学习药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验。
01 国际培训:中国—东盟医药交流的桥梁
十年来,广西药用植物园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传统医药合作核心枢纽,已为区域各国培养了大量的传统医药专业人才。
从2015年至今,依托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广西药用植物园已完成东盟九国600余名专业人才的培训。
今年,除了刚刚结束的面向东盟药用资源保护利用与传统医药发展国际培训班,6月初还举办了“2025年中国—东盟传统药用资源调查及保护技术培训班”。
该培训班吸引了来自白俄罗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9个国家的22名学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做了题为 “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 的主旨报告,展示了中国在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最新探索。
02 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在为期15天的培训中,学员们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全面了解了中国传统医药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应用。
培训内容涵盖药用植物种植与繁育、海洋药物研发、传统医药国际标准等前沿领域,既有理论高度,又注重实践应用。
学员们走访了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桂林三金药业等多家机构和企业,实地考察中医药从种植、研发到生产的全产业链。
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学员们亲身体验了药物竹罐疗法等壮医特色技术。这种直观的接触让他们对中国传统医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位越南学员在参观后表示:“培训期间,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对其他国家传统医药的现状和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
03 文化体验:民族医药的魅力展示
除了课堂学习,培训还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国际学员们沉浸式感受中国民族医药文化的魅力。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调研期间,恰逢端午佳节,学员们参与了当地举办的 “中医药康养嘉年华” 系列活动。
他们在户外辨识瑶药材,亲身体验艾灸、刮痧、泡药浴等传统技法,感受中医药文化与民俗的深度融合。
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学员们还动手制作了中药五子养生药锤,在实践操作中了解中药在日常养生中的应用。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让国际学员们不仅学习了中国传统医药知识,更领略了广西民族医药相关的社会文化和自然风情。
04 合作成果:构建区域卫生健康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与东盟“10+3”传统医药合作机制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互补性优势日益凸显。
广西药用植物园党委书记、主任张占江率团于今年7月访问了泰国、越南,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在东盟传统与替代医学大会上,张占江作为中国代表发表了题为 《中国药用资源及在防病治病中的应用》 的主旨演讲,系统介绍了中国丰富的药用资源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价值。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泰国、越南等相关机构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传统医药标准化研究等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泰国卫生部传统与替代医学司表示,泰方已派员参加广西药用植物园举办的国际培训班,并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合作。
05 未来展望:聚焦更广阔的合作前景
基于十年来的合作成果,广西药用植物园计划于2026年继续举办该系列培训,重点聚焦中药资源跨国开发、传统医药产品国际注册等议题。
这些议题正是当前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区域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黎甲文在早前的药用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圆桌会议上指出,未来可通过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方式推动传统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举措将促进传统医药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发展的全面提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广西将继续发挥其作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核心枢纽的作用,推动更多务实成果落地,进一步夯实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合作基础。
培训班结束后,许多学员带着笔记本和采集的样本返回各自国家。这些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药用植物种植要点、药材加工方法。
越南海防医药大学传统医药学院副主任曲氏双香分享道:“培训期间,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对其他国家传统医药的现状和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
明年,广西药用植物园将继续举办该系列培训,重点聚焦中药资源跨国开发、传统医药产品国际注册等议题。
这片被誉为中国“天然药库”的绿色土地,正成为区域传统医药合作的重要枢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