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工程质量这根弦!最高法发布6件典型案例
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砖一瓦的牢固与安全,离不开法治的坚实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11月3日向社会公开发布6件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型案例。
这批案例涉及化解工程质量僵局、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认定、司法建议助力工程质量问题源头治理等方面,体现了人民法院在执法办案中始终绷紧工程质量这根弦的司法理念。
建设工程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此次发布的案例贯彻“质量第一”理念,压实相关主体质量责任,促推质量问题前端治理,为引导建筑市场各类主体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供了重要指引。
01 工程质量:生命线与底线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6件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型案例,为整个建筑行业敲响了警钟。
当前,建设工程领域仍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如“三包一挂”(即违法发包、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施工)等违法行为在建筑市场长期存在。
建设工程由缺乏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施工,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
更严重的是,工程层层转手,工程款遭层层盘剥,导致工程款不能全部用于施工,致使“瘦身”钢筋、问题水泥、偷工减料屡禁不止。工程每转一手,质量就降一成。
最高法发布的这些案例,向全社会传递了明确的司法信号: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线,是处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首要价值导向。
02 典型案例解析:质量责任的司法坚守
案例1:工程质量缺陷先行调解
李某诉某资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是一起典型的工程质量僵局案例。
在此案中,施工单位李某请求支付工程款,建设单位某资源公司则以工程存在质量缺陷为由拒付。
法院并未简单地判决支付或不支付,而是先围绕工程质量缺陷组织当事人调解,待修复并验收合格后,再处理工程款结算。
这种分层化解争议的方式,实现了当事人利益保护与工程质量保障的统一。
案例2:主体结构终身质量责任
某汽车公司诉某建设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打破了“工程验收合格即免除责任”的错误观念。
工程竣工交付使用10年后,主体结构吊车梁出现裂缝。法院判决指出,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
因此,尽管工程已交付10年,但因在设计使用年限50年内,施工单位仍应承担保修义务。
案例3:隐蔽工程的质量保修责任
某建安公司诉某建设投资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涉及隐蔽工程质量问题。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在保修期内部分楼栋地下室出现严重渗水。
法院认为,尽管工程已竣工验收合格,但由于施工人原因导致防水工程在保修期内出现质量缺陷,施工人仍应履行保修义务。
这一判决纠正了“工程一旦通过竣工验收,质量责任就已转移”的错误观念。
案例4:共同质量责任
某镇人民政府诉某建筑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则明确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共同责任。
建设单位提供不符合技术规范的设计图纸,施工单位明知图纸有缺陷仍按图施工,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法院依据双方过错,判决双方均承担相应责任。
这提醒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并非绝对的“免责金牌”,如发现设计图纸存在缺陷,应及时反馈问题。
案例5:借用资质的连带责任
某食品公司诉石某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涉及出借资质问题。
石某借用某建设公司资质承揽工程,结果工程出现墙体、地面开裂等质量缺陷。
法院判令某建设公司与石某对质量缺陷修复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这一判决既打击了资质借用方“借帽子”行为,也惩治了资质出借方“卖牌子”行为。
案例6:违法线索司法建议
朱某诉某劳务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展现了司法与行政的合力。
审理法院发现某建筑集团公司出借资质违法行为后,向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对违法线索依法核实处理。
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司法建议立案调查并对违法行为处以罚款。
该案是人民法院与行政主管部门合力惩治建筑领域违法现象的典型事例。
03 质量保障的三大司法理念
最高法此次发布的案例,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在建设工程质量保护方面的三大司法理念。
贯彻“质量第一”理念
施工单位等承包人向建设单位等发包人交付质量合格的工程是其基本义务。
在多个案例中,人民法院始终将工程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优先保护工程质量安全,然后再处理工程款结算等事宜。
即使是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在保修期内出现质量缺陷,施工人仍须履行保修义务;主体结构在合理使用年限内出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仍要承担责任。
压实相关主体质量责任
工程建设是一项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于一体的建造活动,相关责任单位应在各个环节对工程质量负责。
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判决明确,不论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还是设计单位,都应对工程质量负责。
特别是对于出借资质、明知设计缺陷仍按图施工等行为,法院判决相关方承担连带或共同责任,有力督促了建设工程各方参与主体切实负起质量责任。
促推质量问题前端治理
人民法院不仅通过个案裁判解决纠纷,还通过司法建议等方式,促推质量问题前端治理。
针对建筑市场长期存在的“三包一挂”问题,人民法院与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开展常态化违法线索排查、移送工作,从源头上制止违法行为。
这种前端治理方式,有助于形成执法司法合力,共同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04 筑牢建筑安全防线的深远意义
最高法发布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型案例,超越了个案裁判的范畴,对筑牢建筑安全防线具有深远意义。
从宏观层面看,这是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具体举措。
建筑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未来传承。
从行业层面看,这些案例为建筑市场各类主体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引,引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强化质量观念,增强底线意识。
通过明晰各方责任边界,有助于形成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从司法实践层面看,这批案例为下级法院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统一了裁判尺度,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人民法院在执法办案中始终绷紧工程质量这根弦,落实质量责任,强化宣传引领,将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程层层转手,质量就降一成;工程每转一手,质量保障就弱一分。最高法通过这些案例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质量必须是建设工程的生命线。
人民法院将与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共同铺就迈向质量强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大道。
让“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成为社会常态,法治的保障力量正在持续夯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