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关系
深刻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深入,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创造模式。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或内容搬运,而是蕴含着深刻的辩证逻辑。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深刻把握并自觉运用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辩证关系。
一、文化是灵魂,科技是引擎:相互依存、彼此赋能
文化与科技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在融合过程中,二者构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文化赋予科技以方向和灵魂。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工具,其价值导向、应用场景和伦理边界,根本上取决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理念、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的科技应用,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例如,算法推荐技术若脱离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引导,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或低俗内容泛滥。因此,文化的思想深度、审美品格和价值理念,为科技的应用提供了“为什么”和“为了谁”的根本指引,确保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科技拓展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展示和消费的效能与体验。它们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文化遗产得以数字化永生、广泛共享;创新了艺术表现手法,催生了网络文学、数字艺术、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丰富了传播渠道,实现了文化内容的精准触达和全球流通。科技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平台和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融合不是取代: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内容与形式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而非彼此替代。
科技重塑文化表现形式,但不替代文化内核。 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体验形式,如VR/AR带来的沉浸感、互动剧带来的参与感。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幻,文化的核心——思想、情感、价值观、审美意蕴——始终是根本。技术再炫酷,若没有打动人心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品格,其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用先进科技赋能优质文化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实现“神形兼备”。
文化需求牵引科技迭代创新。 人们对更丰富、更便捷、更沉浸的文化体验的不懈追求,是推动相关领域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了更逼真地再现历史场景,推动了图形渲染和三维建模技术的发展;为了更高效地处理海量文化资源,促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明确的攻关方向。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动态平衡中推动健康发展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需要在动态中把握平衡。
机遇在于效能倍增与业态创新。 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催生了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挑战在于可能出现的失衡与异化。 例如,过度追求技术炫技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削弱;算法偏好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削弱和文化品格的庸俗化;技术壁垒可能加剧文化资源获取的不平等;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面对这些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伦理规范和法律监管,确保科技应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文化生态的健康与多样性。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保护文化多样性,而非扼杀它。
结论
深刻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摒弃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树立起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守正创新”:既要坚守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标识,又要勇于推动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既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工具的强大赋能作用,又要始终明确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有效激发“文化+科技”的叠加效应和倍增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强大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