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强调民间文化研究扎根生活土壤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理解民间文化的本质内涵
文化根源性
民间文化产生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例如,传统的民间故事是人们在劳作之余,围坐在一起分享的经验、想象和价值观的体现。像中国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它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繁重徭役的不满和对忠贞爱情的向往,这种情感和价值观是在当时百姓艰苦的生活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它与乡村妇女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她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田园中的花鸟鱼虫、家庭生活中的人物场景等,通过剪纸艺术表现出来。剪纸的图案、风格和技艺传承都是在乡村生活的环境中代代相传的,体现了民间文化深深扎根于生活的特性。
反映民众生活智慧
民间谚语是民众生活智慧的结晶。“瑞雪兆丰年”这一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对气候与农作物收成关系的总结。它反映了民众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民间文化内容。
民间建筑也是生活智慧的体现。例如福建土楼,它的圆形或方形结构、厚实的土墙,既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如防御外敌、抵御风雨等),又反映了家族聚居的生活模式和团结互助的文化内涵。土楼的建筑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都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优化的结果。
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的动力源泉
当民间文化扎根于生活土壤时,它就具有了内在的传承动力。如传统的民俗节日,像春节,它是中国民众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幸福的重要节日。春节期间的一系列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这些习俗在家庭和社区的生活中不断传承。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表达情感、维系家族和社区关系的重要方式,所以每一代人都会积极地将这些习俗传承给下一代。
民间手工艺如刺绣,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刺绣技艺与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角色紧密相关。年轻的女孩从小就在母亲或祖母的教导下学习刺绣,因为刺绣制品是她们日常生活中服饰、家居用品的重要装饰,也是她们表达个人审美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方式。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需求促使刺绣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保护的现实基础
只有扎根生活土壤,才能准确把握民间文化保护的关键。以民间音乐为例,一些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如侗族大歌,它原本是侗族人民在田间劳作、鼓楼聚会等生活场景中演唱的歌曲。如果脱离了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单纯地对其进行保护,就难以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色。而当我们重视其生活土壤,保护侗族的村落文化、生活习俗等,侗族大歌就能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得到延续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也是如此。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街巷布局、公共空间等都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这些村落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村民们继续在其中进行传统的生产生活活动,如农耕、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那么村落的民间文化就能够在活态的生活场景中得到保护,而不是成为一种僵化的、仅供展示的文化标本。
推动民间文化的创新发展
创新灵感的来源
生活的不断变化为民间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民间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一些城市中的民俗文化在与现代都市生活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形式。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石库门建筑的居住功能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被融入到现代商业、文化创意产业中。一些石库门建筑被改造成特色餐厅、创意工作室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又满足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需求,这种创新就是从现代生活土壤中汲取灵感的结果。
现代科技手段也为民间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以民间舞蹈为例,现代的灯光、音响技术以及新媒体传播手段,让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和传播范围得到了创新和拓展。一些民间舞蹈团体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将传统舞蹈与虚拟场景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观赏体验,这种创新是在现代科技生活背景下对民间文化发展的探索。
发展的可持续性
民间文化扎根生活土壤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民间文学的现代改编,将传统民间故事改编成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产品。如果这些改编能够紧密结合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需求、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那么民间文学就能在现代文化产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漫电影,它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哪吒为蓝本,融入了现代的人物塑造理念、动画制作技术和幽默诙谐的现代生活元素,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这表明民间文化只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断适应新的生活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