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华菱线缆抛出重磅收购计划,拟以不超过2.7亿元现金收购三竹智能100%股权,旨在通过产业链延伸切入机器人等新兴赛道,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这场收购既是电缆龙头的战略突围,也暗藏业绩兑现与整合风险的双重博弈。 收购核心细节与标的价值从交易框架来看,此次收购尚处于意向性协议阶段,最终对价、股权比例等关键条款需经审批后以正式协议为准,且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协议设置了3个月排他期,到期未达成一致可延长3个月,为交易谈判预留了缓冲空间。作为收购标的,三竹智能虽成立于2017年,但已成长为工业连接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产品聚焦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等高端场景,连接器作为工业自动化“最后一环”接口部件,与华菱线缆的特种电缆形成技术互补;二是客户资源优质,覆盖松下、汇川技术、埃斯顿等国内外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三是经营基本面稳健,2024年实现营收2.09亿元、净利润0.25亿元,总资产1.85亿元,净资产0.94亿元,具备持续盈利能力。 战略协同与增长逻辑华菱线缆的收购决策,本质是基于主业升级与新赛道布局的双重考量。作为国有控股的特种电缆龙头,其产品已覆盖航空航天、军工、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且早有机器人业务储备——2024年完成深海机器人脐带缆国产化试用,特种线缆已为机器人企业迭代配套。而三竹智能的加入,将实现“电缆+连接器”的产业链纵向整合。用华菱线缆证券部的比喻来说,“公司的复合缆相当于‘神经和血液’,三竹智能的连接器相当于‘关节’,两者集成可搭建起智能装备的‘骨架’”。这种协同效应具体落地在两个维度:一是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满足客户对系统化产品的需求,从单一电缆供应商向智能连接方案服务商转型;二是借助三竹智能的客户资源与技术积累,加速切入机器人、高频传输等新兴领域,突破传统电缆业务的增长瓶颈。 业绩承诺与潜在风险为保障收购价值,三竹智能股东初步承诺2026-2028年累计净利润达7100万-7500万元,若未达标将实施业绩补偿。但这一承诺背后暗藏不小压力:以2024年0.25亿元净利润为基数,未来三年需保持24%-2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而标的公司当前体量较小(总资产不足2亿元),在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此外,收购还面临两大核心风险:一是整合风险,华菱线缆作为国企,在民企市场化运营机制的融合上需突破管理壁垒,尤其要平衡三竹智能现有客户关系的稳定性;二是估值合理性争议,2.7亿元估值对应约10.8倍PE(按2024年净利润计算),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需考虑业绩承诺的兑现概率。 市场反应与未来展望这场收购已迅速引发资本市场关注。华菱线缆年内股价累计上涨超60%,机器人概念的加持或推动估值进一步修复,但机构态度趋于谨慎,年内出现减仓动作,反映出市场对交易落地与业绩兑现的分歧。若收购顺利完成,华菱线缆将形成“特种电缆+智能连接”双轮驱动格局,在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与工业自动化政策红利下,有望抢占机器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但短期来看,交易审批进度、正式协议条款谈判、业绩承诺细则制定等,都将成为影响收购价值的关键变量。对于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后续审计评估结果与业绩承诺的具体考核指标,警惕高增长预期背后的兑现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