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办法》,将于同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电信网络反诈领域地方性法规,该办法立足浙江民营经济活跃、互联网普及率高的省情,在细化国家法律条款、创新治理机制等方面形成多项突破。 立法背景与动因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大省,面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压力。尽管2024年以来全省电诈案件受理数、损失数分别同比下降11.98%和37.78%,但此类犯罪仍以手段翻新快、隐蔽性强等特点,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类型。立法主要基于三方面需求:弥补法律适用差距:国家层面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部分条款较为原则,需结合地方实际细化操作标准,例如针对外贸商户账户冻结等场景的差异化处置规则。固化实践经验:浙江此前探索的“96110”反诈专线多场景应用、跨部门数据共享等机制,亟需以法规形式予以固化推广。压实多方责任:明确政府、行业、社会主体的反诈职责,解决此前存在的监管重叠与责任空白问题。 核心创新与制度亮点该办法共八章内容,在宣传教育、精准执法、技术反制等领域呈现诸多全国首创性规定:宣传教育法定化:单独设立“宣传教育”章节,要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反诈宣传体系。针对学生、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实施分类教育,并明确媒体、公共场所管理者的公益宣传义务。同时总结“四不一要一多”反诈口诀(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黄金现金不寄递、投资理财要谨慎、转账汇款多核实),提升公众防范意识。执法精细化保障:全国首创涉诈资金冻结甄别机制,要求公安机关在法定时限内完成资金性质核查,对能证明为合法经营收入的款项需及时解冻,保障外贸商户等群体的正常经营。此外,明确“96110”专线的申诉处置功能,群众因电话卡封停、账户冻结等问题可通过该渠道快速申诉,核查通过后需即时解除处置措施。技术反制规范化:要求公安、金融、电信等部门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统筹建设大数据监测识别系统,并推进跨行业涉诈数据共享。目前浙江已依托类似技术拦截涉诈短信11亿余条、阻断涉诈来电7500余万次,相关实践经验被纳入法规条款。行业责任具体化:明确电信运营商对代理商的实名制管理责任,禁止代理商二次委托;要求银行、支付机构等建立涉诈风险评估机制,对异常办卡、境外业务开通等场景实施精准防控。 实践成效与社会影响在立法前的试点阶段,浙江已通过类似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累计避免群众损失52.36亿元,阻断涉诈转账资金14.76亿元。该办法的出台进一步引发广泛关注:企业层面:外贸、电商等行业对涉诈资金快速甄别条款反响积极,认为将有效减少合法账户被冻结带来的经营风险。社会层面:“96110”申诉功能的明确,有望缓解此前因处置措施不当引发的群众投诉问题。治理层面:为全国反诈地方立法提供可复制样本,后续可能推动其他省份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类似法规。 实施展望与挑战办法实施后,浙江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96110”系统平台建设,规范申诉处置流程;二是推动省际反诈协作,建立案件办理、资金处置等跨区域联动机制;三是开展行业合规检查,督促电信、金融机构落实内控责任。不过,如何平衡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保护、如何提升基层网格反诈履职能力等问题,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