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我国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达26.7公斤,这一数据来自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与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不仅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保障民生的能力持续提升,更折射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势与全球竞争力。以下从数据背景、产业支撑及民生价值三方面展开分析: 数据细节与变化趋势这一指标较2023年增加0.5公斤,延续了近年来的稳步增长态势。从统计维度看,该数据以2024年我国3700万吨海洋水产品总产量为基础,结合全国14.08亿人口基数计算得出,且未包含进口补充量——事实上,2024年我国还进口了440万吨水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供给。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机构的预估数据存在细微差异,如中国经济时报曾预测该数值约27公斤,这种偏差主要源于统计口径中是否包含部分加工类海洋食品。 背后的产业支撑逻辑这一数据的达成,得益于海洋渔业“养殖主导、捕捞优化”的产业格局。2024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2356.08万吨,同比增长5.19%,远高于海洋捕捞1.40%的增速,工厂化养殖、深海网箱等技术的普及大幅提升了产能稳定性。同时,政策层面通过严格的休渔制度和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实现了野生捕捞产量的平稳增长,2024年海洋捕捞量893.98万吨的规模既保障了资源可持续性,又补充了高端水产品供给。在国际贸易领域,我国水产品出口量达399万吨、创历史新高,进口量440万吨为历史次高,这种“大进大出”的格局既提升了全球市场话语权,也通过品种调剂保障了国内人均占有量的稳定。 民生价值与全球对比从居民营养角度看,26.7公斤的人均占有量为国民优质蛋白摄入提供了重要支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摄入鱼贝类40-75克,按此标准,我国人均海洋水产品年占有量可满足约19%的蛋白质需求,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每周食用水产品2-3次”的建议形成有效衔接。横向对比,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人均占有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20公斤),但与日本(约60公斤)、挪威(超100公斤)等海洋经济强国仍有差距,这也反映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水产品消费仍有提升空间。总体而言,2024年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突破26公斤,既是我国海洋渔业产能、技术与政策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居民膳食结构升级的重要体现。未来随着深远海养殖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贸易格局的优化,这一指标有望持续提升,为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