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彭博社等媒体报道,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当地时间7月7日接受CNBC采访时明确表示,他期待在未来几周与中国同行会面,以推进中美在贸易和其他领域的对话。贝森特提到,双方此前在日内瓦和伦敦的会谈“非常愉快”,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贸易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合作可能性。 背景与潜在议题1. 经贸合作与分歧 近期中美在经贸领域的互动呈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例如,2025年5月的日内瓦会谈后,双方取消了部分加征关税,并建立了经贸磋商机制。然而,美方仍在稀土出口、技术管制等领域对中国提出诉求。贝森特在采访中特别提到,尽管中美已就稀土贸易达成协议,但出口量尚未恢复到4月前的水平,希望中方加快流速。这可能成为会面讨论的重点议题之一。2. 全球经济与多边挑战 贝森特在采访中强调,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需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发展中国家债务处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此前耶伦访华期间,双方曾就此类议题达成共识,并计划通过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持续沟通。贝森特的此次会面可能延续这一框架,推动具体合作落地。3. 战略互信与政策协调 美方近期虽释放合作信号,但仍存在矛盾。例如,美国在取消部分关税的同时,仍保留“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并继续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制裁。贝森特此次会面可能需回应中方对美方“泛安全化”措施的关切,特别是关税、出口管制及投资限制等问题。 近期动态与铺垫高层互动铺垫:2025年5月10日至11日,中美在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贝森特随后表示预计未来几周将再次会晤中国官员。6月9日,双方在伦敦就贸易协议进行讨论,为后续对话奠定基础。经济工作组机制:根据2024年耶伦访华时达成的共识,中美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定期举行会议。例如,2024年4月的第四次工作组会议在华盛顿召开。贝森特此次会面可能依托这一机制,推动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稳定等领域的协调。 潜在影响与挑战短期成果预期:若会面成行,双方可能在稀土出口、部分关税调整等具体问题上取得进展,释放缓和信号。例如,美方可能以放宽部分技术管制换取中方扩大稀土供应。结构性矛盾仍存:中美在科技竞争、产业链重构等领域的分歧难以根本化解。例如,美国对中国AI、半导体等产业的遏制政策并未改变,而中方强调“国家安全”原则下的对等反制。国际经济环境压力:全球贸易增速放缓(WTO预测2025年增速2.4%)、美国债务危机(国债规模超32万亿美元)等背景下,中美合作对稳定全球经济至关重要。贝森特可能寻求中方在美债购买、市场开放等方面的支持,但需以实际行动回应中方关切。 中方立场与诉求根据过往会谈记录,中方在与美方沟通时通常强调以下几点:1. 反对单边制裁:要求美方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停止打压中国企业、公平对待双向投资。2. 市场化原则:主张在经贸合作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反对“泛安全化”和绿色保护主义。3. 多边合作:愿与美方在G20、IMF等框架下就全球经济治理、发展中国家债务等问题加强协调。 总结贝森特的表态表明,美方希望通过高层对话缓解经贸摩擦、推动合作,但实际成效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核心分歧上做出妥协。对于中方而言,此次会面是检验美方“不脱钩”承诺诚意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维护自身发展权益、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场合。若双方能以务实态度推进谈判,可能为中美关系注入短期稳定性,但长期挑战仍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