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前高管任宇翔首次在中国创业的项目聚焦于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DAC)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目标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碳基产品,从而替代化石能源开采。这一项目于2024年10月在上海临港启动,公司名为上海碳生万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计划2025年底前在临港建成全球首条千吨级中试线,产出第一桶示范油。 一、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1. 技术路径 碳生万物采用中国本土技术,通过化学吸附或膜分离等方式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再将其与绿电电解产生的氢气结合,通过催化反应合成碳氢化合物,最终转化为航空燃料。这一过程完全脱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被创始人任宇翔称为“用空气生产一切”的“第一性原理实践”。2. 首个落地产品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碳生万物的突破口。SAF可直接替代传统航空煤油,且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80%以上。目前全球航空业年消耗约2.5亿吨煤油,而SAF产能不足1%,市场需求巨大且存在绿色溢价。碳生万物计划2027年在西北部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十万吨级商业化项目,配套绿电以降低成本。3. 长期目标 公司终极目标是通过规模化DAC技术,生产塑料、化学品等各类碳基产品,逐步替代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任宇翔认为,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解决方案”,因为生物质等传统碳源受限于自然光合作用效率,无法满足现代工业需求。 二、选址临港的战略考量1. 产业政策优势 临港新片区将新能源、高端制造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提供研发补贴、人才落户优惠(如3个月快速落户)、7折人才房等政策支持。碳生万物的研发创新中心总投资3亿元,符合临港对“前沿产业关键环节项目”的扶持标准,可获得最高10%的新增投资补贴。2. 产业链协同效应 临港已聚集特斯拉、上海电气等制造业巨头,以及中科院微小卫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形成完善的氢能、储能产业链。例如,临港的“国际氢能谷”已布局康明斯、氢晨科技等企业,在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领域积累深厚,为碳生万物的技术验证和产业化提供配套支持。3. 绿电资源保障 碳生万物的DAC技术需消耗大量电力,临港新片区正推进“海上风电+电解水制氢”项目,未来可通过绿电直供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临港的特斯拉Megapack储能系统示范项目也为公司的能源管理提供了技术参考。 三、团队背景与资源整合1. 创始人履历 任宇翔曾担任特斯拉亚太区副总裁,主导上海超级工厂落地,是马斯克的大学同学和长期合作伙伴。其在特斯拉期间积累的“从0到1”的产品打造经验,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为碳生万物的技术落地和政策对接奠定基础。联合创始人张鸿曦曾在全球DAC头部企业Carbon Engineering担任中华区代执行董事,具备成熟的技术产业化经验。2. 资本与生态合作 公司天使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黄河三角洲投资等机构参与,新引入的互联网企业投资方可能在数据算法、能源管理等领域提供协同支持。此外,碳生万物与临港管委会、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可优先获得园区实验室、测试平台等资源。 四、挑战与行业影响1. 技术商业化瓶颈 当前DAC技术成本约为600-800美元/吨二氧化碳,远超工业尾气捕集(CCUS)的100-200美元/吨。碳生万物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如2027年十万吨级项目)和技术优化(如开发2.0、3.0工艺)降低成本,目标在2030年前将成本降至300美元/吨以下。2.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中国“双碳”政策要求2030年航空业碳排放较2019年下降20%,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对进口航空燃料提出减排要求。碳生万物的SAF项目若能在2027年如期投产,将抢占政策红利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DAC制SAF商业化的企业。3. 行业标杆意义 若碳生万物成功,将验证DAC技术在重工业领域的应用可行性,推动全球碳循环经济发展。临港新片区也可能借此成为全球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地,吸引更多类似项目集聚。 五、时间节点与战略布局2025年底:临港千吨级中试线投产,产出首桶示范油; 2026年:优化工艺,推进千吨级产能爬坡; 2027年:西北部十万吨级商业化项目启动,配套绿电基地; 2028年后:拓展塑料、化学品等碳基产品矩阵,服务全球市场。这一布局既符合中国“双碳”战略导向,又瞄准全球航空业减排刚需,展现出任宇翔团队对技术趋势和政策机遇的精准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