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栖攻击舰作为“夺岛利器”,近年来在装备技术和作战能力上实现了显著进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75型两栖攻击舰批量服役规模效应凸显:2021年4月至2025年8月,短短四年多时间里,中国海军已有四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服役,分别是海南舰、广西舰、安徽舰和湖北舰。这标志着中国两栖攻击舰力量已进入成规模部署阶段,能在多个方向同时投送作战力量。作战能力均衡:075型配备直通甲板、坞舱、车辆舱、机库及人员居住舱,飞行甲板有多个大型直升机起降点,可同时起降多架直-20、直-8、直-10等直升机;坞舱能容纳多艘高速气垫登陆艇,每艘气垫艇可装载一辆主战坦克;车辆舱可携带数十辆两栖装甲车辆,能实现垂直登陆与平面登陆相结合,具备强大的兵力和装备投送能力。 076型两栖攻击舰技术突破电磁弹射创新:076型首舰四川舰于2024年12月下水,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设置双舰岛式上层建筑和全纵通飞行甲板,创新应用电磁弹射和阻拦技术。这使其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两栖装备等,相比传统两栖攻击舰,在制空权争夺和远程打击能力上有重大提升。无人机航母潜力:076型有望成为全球首艘“无人机航母”,通过电磁弹射器可弹射攻击型、侦察型无人机,扩大打击范围和效果,体现了以海上智能无人网络为核心的攻击模式,是中国海军转型建设发展、提升远海作战能力的关键装备。 作战理念与能力升级从运输到指挥:075型在最新批次中,配备了新型舰载电子系统、大型雷达、战场信息处理中心,不仅能运输部队和装备,还能指挥海空立体作战,成为两栖作战指挥中枢。多任务灵活应对:中国两栖攻击舰不仅能执行夺岛作战任务,还能执行人道救援、海外撤侨等任务,具备“一舰多能”特性。在舰载直升机配置上,也考虑到无人机蜂群协同、反潜直升机升级、攻击直升机模块化挂载等,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未来发展趋势向准航母方向发展:未来歼-35战斗机可能会推出短距垂直起降版本,若能在两栖攻击舰上使用,中国的两栖攻击舰有望变身为“准航母”,进一步提升制空、制海和对陆攻击能力,形成类似于美国“闪电航母”的作战效能,在岛屿作战和海上立体攻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