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该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专家解读,国家公园法的施行将带来以下改变:科学布局与规范设立: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科学规划国家公园总体发展布局,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合理确定数量和规模。严格设立程序,要求开展基础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前期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后设立。同时,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设立国家公园后,对相关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予以整合或者撤销,确立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的目标。严格保护与加强管理:国家公园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同时,加强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掌握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分布、动态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系统保护修复生境:在保护方面,国家公园法强调根据保护对象的差异化特征,包括生态系统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和遗传资源、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制定相关保护方案。在修复方面,强调以自然恢复为主,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区域,如新建人工丛林等难以被野生动植物利用的区域,则需要人工恢复。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统一”的核心在于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由国家主导、纵向贯通的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权责交叉问题。“规范”要求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标准体系,确保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标可循。“高效”体现在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加强工作协同,实现信息共享,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和整体保护水平。促进民生改善:国家公园法明确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公园内的原有居民可通过纵向、横向等多元化生态补偿获得补助和收益。同时,优先让当地居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当地老百姓还可以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售卖农特产品等,创造更多机会让原有居民通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获得收益。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法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等,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公众参与的渠道制度化、常态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