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应用确立“安全标尺”。要让智慧的车驶好安全的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标准规范 明确功能边界与安全要求:标准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严格限定系统的“设计运行条件”,要求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从“提升产品能力表现”“强化安全保障要求”“规范系统使用方式”方面构建“三重安全保障”,多维度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能力。 细化测试场景与方法:构建了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交通环境的试验场景,还增加了对踏板式两轮摩托车、临时障碍物、侧翻车辆等目标的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更加符合我国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特征。同时,标准构建了包括场地试验、道路试验、文件检验等在内的多层级评价方法,以全面考察系统的安全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 提高系统可靠性:车企应加强传感器、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探测与响应能力,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采用冗余设计,当某一传感器或部件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保持基本的安全性能。 强化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应具备可靠的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及时发出提示以及报警,并在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报警的前提下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以防止驾驶员分心或疲劳驾驶。强化生产制造管理 确保生产质量:在生产制造阶段,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保障生产过程的稳健性和可追溯性,确保每一辆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都符合安全标准。例如,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零部件采购、生产装配、成品检测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做好数据记录与存储:标准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提出了数据记录相关安全要求,企业应确保数据记录系统记录的数据能被读取并正确解析,存储在车端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且车辆能存储的时间戳事件次数不应少于2500次等,以便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准确追溯原因。加强用户教育与培训 提供清晰的使用说明:车企应通过车辆使用手册、说明书等方式,向用户明确告知系统的能力和局限性、正确使用方式以及驾驶员应承担的责任,避免用户因误解而误用系统。 确保驾驶员完成培训:标准要求系统每次上电或点火后确认驾驶员是否完成了使用培训,车企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提高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认识和正确使用能力。完善监管与责任认定机制 加强市场监管:相关部门应依据国家标准,加强对车企的监管,规范企业的宣传和销售行为,防止夸大宣传、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界限等问题,确保市场秩序的健康稳定。 明确事故责任认定:虽然L2级辅助驾驶系统中驾驶员是最终责任主体,但当事故发生时,仍需明确系统和驾驶员各自的责任比例。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事故责任认定机制,根据车辆数据记录、系统运行状态等因素,准确判定事故责任,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