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权益基金成增长核心引擎2025年9月2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36.25万亿元,首次突破36万亿关口,这也是年内第五次刷新历史纪录。从规模演进轨迹看,自2024年9月突破32万亿后,行业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25年4月至8月更是连续突破33万亿、34万亿、35万亿、36万亿四大整数关口,单月规模增幅最高达3.36%。# 一、权益基金的增长主力地位在36万亿规模的形成过程中,权益类基金(含股票型、混合型)扮演了关键角色。数据显示,8月单月股票型基金规模增长超6200亿元,混合型基金增长超3300亿元,两类产品合计贡献了当月规模增量的81%。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尤为突出,股票基金净值环比增幅达12.76%,创下近年单月增长纪录。从结构变化看,权益基金的爆发式增长呈现三大特征:1. 机构化趋势加速:2024年底机构投资者持有权益类基金份额占比达60.75%,较上年提升5.4个百分点。其中股票ETF成为机构加仓重点,中央汇金所持股票ETF市值较上年激增9倍,险资则布局宽基、红利、科创等多类型ETF。2. 行业配置聚焦:主动权益基金前五大重仓行业集中度升至49.3%,电子(15.9%)、电力设备(10.5%)、汽车(6%)形成增持“铁三角”,半导体设备、智能驾驶等细分赛道获重点配置。3. 产品创新驱动:监管推行的浮动费率产品、快速注册机制等政策落地,202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注册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内,头部机构浮动费率产品发行占比已超60%。# 二、增长背后的多重驱动力权益基金的强势表现,是政策引导、市场环境与行业变革共振的结果: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权益投资规模”,通过考核机制改革(基金经理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费率优化(调降指数基金管理费)、中长期资金入市等举措,为权益基金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中央汇金、险资等“国家队”资金的持续入场,更直接带动了权益类产品的规模扩张。市场赚钱效应凸显:2025年4月以来A股市场稳步回暖,8月权益市场热度攀升,叠加美股、港股估值修复,主动权益基金展现出较强盈利能力。某公募人士表示,产品净值的持续增长显著提升了投资者参与热情,推动资金加速流入。行业生态优化: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通过强化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收益权重不低于80%)、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等方式,增强了投资者信任度。同时,销售渠道将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纳入考核,进一步推动了产品发行热度。# 三、挑战与未来趋势尽管增长势头强劲,权益基金仍面临结构性挑战:债券基金规模8月出现285亿元缩水,显示资金在大类资产间的重新配置;行业集中度上升也带来了风格漂移、流动性管理等潜在风险。展望未来,权益基金的发展将呈现三大方向:1. 产品多元化深化:监管支持下,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基金、国家战略主题基金(如硬科技、碳中和)将成为创新重点,场外宽基指数基金等产品供给将持续增加。2. 机构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随着养老金、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不断拓宽,机构投资者在权益基金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投资行为将更趋理性。3. 业绩分化加剧:在监管强化业绩基准约束、投资者更关注长期收益的背景下,具备扎实投研能力、风格稳定的基金经理和产品将获得更多资金青睐,行业马太效应可能加剧。总体而言,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标志着以权益基金为代表的主动管理型产品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权益基金有望继续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为居民财富管理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