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储备占比跌至1994年来最低,但这一变化背后存在复杂成因,且未改变美元的核心储备货币地位,同时全球货币格局正随之发生深刻调整。以下从数据背景、核心成因、格局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数据背景:占比创新低但仍是第一储备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年第二季度《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报告,美元计价资产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从上一季度的57.8%跌至56.3%,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规模上看,2025年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总额达12.9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计价资产为6.77万亿美元,仍远超欧元(2.54万亿美元)、日元(0.67万亿美元)等其他货币的储备规模。即便按过去五年的下滑节奏推算,未来五年美元占比或降至50%,其仍将是全球第一大储备货币——其他所有货币的占比总和也仅能与美元持平。 二、核心成因:短期汇率波动与长期多元化共振美元储备占比的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短期汇率冲击与长期储备策略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汇率折算效应放大降幅IMF以美元统一计量全球外汇储备,非美元资产需按当期汇率折算为美元统计,这使得美元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占比数据。2025年二季度,美元对欧元汇率暴跌8.3%,作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占比超20%),欧元资产折算后的美元价值随之上升,推动欧元占比升至21.1%,进而放大了美元占比的下滑幅度。IMF研究人员估算,该季度美元占比约92%的降幅由汇率因素引起,若剔除汇率波动,美元占比的降幅会显著收窄。长期:储备多元化削弱美元依赖各国央行并未持续抛售美元资产,2025年二季度美元资产规模仍处于增持周期(较2022年低谷明显回升),但全球外汇储备的扩张逻辑已发生变化——非美元资产增速持续超过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占比被动下滑。具体来看,美元份额的流失并非转向欧元(2015年以来欧元占比基本稳定),而是被IMF所称的“非传统储备货币”分流,包括日元(5.8%)、英镑(4.7%)、加元(2.8%)、人民币(2.2%)等。此外,黄金作为“非外汇储备资产”的地位重新凸显,2024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激增至11.6亿盎司(价值约3.65万亿美元),全球储备资产中黄金占比从2015年的6.41%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14.8%,进一步分流了美元资产的配置需求。 三、格局影响:美元霸权松动但惯性仍在尽管美元储备占比创下新低,但全球货币格局的重构仍充满不确定性:美元霸权的惯性优势未被颠覆从实际应用场景看,美元的网络效应仍牢不可破:全球89%的原油、92%的铁矿石以美元结算,SWIFT系统中美元交易占比达42%(远超欧元的32%);危机时期的避险属性也未消失,2025年红海危机中美元再度被市场抢购,印证了“世界越动荡,美元越坚固”的惯性逻辑。此外,美国通过金融制裁、美债市场深度等工具维持美元的核心地位,2024年新增美元债券发行量仍增长17%,显示市场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尚未根本性萎缩。全球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演进美元储备占比的长期下滑,本质是全球对“单一储备货币依赖风险”的应对。一方面,新兴市场央行加速推进本币结算,俄罗斯、印度等国大幅增持黄金以规避美元风险;另一方面,非传统储备货币的集体崛起,使得全球储备结构从“美元独大”向“多货币制衡”转变。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已明确提出“欧元全球时刻”构想,试图借美元信用衰退之机提升欧元的国际地位,但欧元区的结构性缺陷(如债务分化、货币政策协调难题)仍限制其对美元的替代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