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我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原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需要我们必须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01 改革实践:发展的宝贵经验与重大意义
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我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深化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对于发展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作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判断。
这一判断引领了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格局到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动力的深刻变革。
特别是把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贯通起来,发挥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02 系统集成:改革举措与发展成效的深度融合
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着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方面深化改革,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
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增强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了经济增长新机制。
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着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聚焦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发力。
在改革有力推动下,我国发展难题逐步破解,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展优势不断彰显。
03 重点任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围绕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在大力提振消费方面,要突出抓好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要推动改革朝着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围绕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是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
三是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04 开放与协调:高水平开放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别国越是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我们越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
“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
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
要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完善出口管制和安全审查机制。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强化合作规划统筹管理。
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化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陆续到期,要抓好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05 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改革路径
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在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今后五年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
绿色转型不仅是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培育绿色低碳产业,能够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
06 改革方法论:精准施策与系统集成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急于全面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能急于求成。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不是一个领域的单兵突进,需要各领域改革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负责改革顶层设计,地方则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当好改革“试验田”。正如王沪宁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要“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抓好涉及本地区重大改革举措的组织实施”。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一方面,要加强改革的前瞻性研究,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演变趋势,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地方和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的经验。
“十五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改革永远在路上。
正如王沪宁所指出的:“必须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