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热衷全员营销存款,将存款考核变为摊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外部竞争压力
市场竞争激烈
在金融市场中,银行数量众多,除了国有大型银行外,还有众多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各银行之间在吸收存款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例如,一些中小银行通过高息存款产品吸引客户,大型银行则需要通过广泛的营销渠道来稳定和增加存款规模,全员营销成为一种应对竞争的手段。
金融脱媒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基金、信托等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许多优质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融资(如发行债券、股票等)获取资金,而居民也会将部分资金投向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或证券市场。这使得银行的传统存款来源受到威胁,为了留住存款,银行不得不发动全员进行营销,以拓展存款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内部经营需求
资金来源的基础性
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可以用于发放贷款、进行投资等业务活动,从而获取利差收入和其他收益。对于银行来说,稳定的存款规模是维持正常经营和业务发展的基础。如果存款不足,银行可能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和盈利能力。因此,银行高度重视存款业务,通过全员营销的方式来确保存款规模的增长。
盈利性考量
银行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更多的存款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在贷款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能够增加银行的利息收入。而且,存款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议价能力。例如,拥有大量低成本存款的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可能具有更有利的地位,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
满足监管要求
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指标有严格的要求。存款作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对银行满足流动性监管要求至关重要。例如,银行需要维持一定的存贷比(尽管目前存贷比监管指标有所调整,但存款仍然是衡量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存款规模有助于银行更好地应对监管检查,避免因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而受到处罚。全员营销有助于银行在整体上提升存款数量,从而达到监管要求的各项指标。
传统经营模式与激励机制的影响
传统经营模式的延续
银行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存贷款业务的传统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存款的获取主要依靠网点和员工的营销。虽然现在银行也在发展多元化业务,但存款业务的基础地位并未改变。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都是围绕存贷款业务构建的,全员营销是这种传统经营模式在当前竞争环境下的延续,通过员工的人脉关系、社会资源等挖掘潜在的存款客户。
激励机制的推动
银行内部通常设置了与存款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员工的薪酬、奖金、晋升等往往与吸收存款的数量相关。这种激励机制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存款营销活动。例如,员工如果能够完成较高的存款任务,可能会得到丰厚的奖金、荣誉称号或者晋升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也使得全员营销的模式得以推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