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640万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保障图景:制度创新与现实突破截至2024年底,广西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640万人,约占城镇从业人员总量的48%,其中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103万人,较2022年增长近60%。这一群体不仅成为广西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更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面对灵活就业者普遍面临的社会保障不足、职业发展受限、维权渠道不畅等痛点,广西通过制度创新、服务优化和权益兜底三维发力,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体系,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广西方案"。## 制度框架:从分散施策到系统保障广西的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体系构建,首先体现在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突破。自治区成立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会商制度、交通运输新业态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打破了传统劳动保障的部门壁垒。这种跨部门协同机制在职业伤害保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国家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地区,广西自2025年7月1日起,率先将曹操出行、滴滴出行、美团、饿了么等12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计划分三阶段实现全行业覆盖:2026年涵盖出行、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三大行业,2027年探索拓展至其他高风险行业。在社会保险领域,广西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扩面专项行动,目前已有290.38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但参保率仍不足46%,凸显保障缺口依然较大。针对这一问题,自治区创新推出"社保补贴+参保便利"双重举措:一方面通过就业补助资金为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费补贴;另一方面推进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将职业伤害保障与工伤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制度创新的亮点还体现在就业支持政策的精准化。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灵活就业者提供多层次支持:对首次创业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给予每户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个体工商户招用高校毕业生可获每人1500元扩岗补贴。这些政策有效降低了灵活就业的创业门槛,2024年广西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8%,其中灵活就业相关业态占比达62%。## 服务升级: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双轮驱动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灵活就业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广西打破传统职业培训的标准化模式,构建起适应灵活就业特点的培训体系。根据新版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灵活就业人员可通过三种途径享受培训补贴:一是参加目录内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按A、B、C三类职业(工种)获得差异化补贴;二是通过项目制参加非标准职业(工种)培训,由用工主体组织实施并申领补贴;三是参加急需紧缺产业培训,享受分类差异化补贴。培训补贴标准的提升显著增强了政策吸引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大幅提高,中级工补贴从4000元/人 |
|